中国工业报张安媛
10月26日,2025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同日下午,农业机器人技术交流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站长王松,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吴海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成良,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李道亮,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熊本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张俊宁,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梅鹤波,江苏大学副校长邹小波,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捷,遨博智能总经理刘红姣,福州木鸡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廖新炜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李安宁
会议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李安宁主持,他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达了感谢,并指出:“本次会议围绕农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与应用展开,聚焦国家政策支持、智能装备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器人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国务院今年八月发文明确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及农业机器人,目标提升农业生产加工工具智能感知能力,推动农机平台化、智能化管理,将农业机器人列为重点推广行业。当前我国农业机器人研发加速,科研院校与企业协同攻关,形成多领域、多场景研发格局,本次会议旨在分领域交流技术、展示动态,促进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落地。”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站长王松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站长王松在致辞中表示:“农业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代表,是农机装备智能化核心方向,也是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实施方案均要求加快其核心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农业机器人已在大田作业、果品采收等场景实现试验示范,2020-2024年辅助驾驶系统累计出口超15万台,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未来需聚焦三大重点:一是协同推进发展规划、标准体系与检测鉴定能力建设;二是强化数据平台支撑,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三是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避免同质化竞争。此外,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将牵头推进鉴定检测能力建设与技术规程制定,参会各方需协同加快分场景标准体系建设,并以本次会议为起点搭建长期合作平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在演讲中提到:“会议聚焦农业智能装备发展,研讨农业机器人现状与方向。我国农业机器人高端装备存在技术复杂、成本高、规模化难的问题,因此对企业发展提三点建议:一是弃通用化、推专用化,聚焦特定作物与生产环节研发专用设备,在末端执行器融合新材料与新机制,突破收获环节技术瓶颈;二是强化政策补贴,参考海外企业成功经验,产业化初期补贴超50%以降低用户成本,并向农业特殊地区倾斜;三是推动产业协同,以农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促进工农对接,优先攻关劳动强度大、应用广的生产环节,同时鼓励资本参与研发推广。”
一、农业机器人多领域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探索
农业机器人的发展需要聚焦全球产业格局,企业应从大田作业、设施农业等多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农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核心痛点与未来方向,并从技术研发、场景适配、政策响应等多个方面进行多元探索与突破。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吴海华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吴海华以《我国农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为题演讲,从国外发展、我国发展、发展需求及重点三方面解读。他指出:“农业机器人已成为全球农业装备科技发展新方向与竞争焦点,欧美国家积极布局,数字农业、智能农机与机器人结合成大趋势,人工智能、大模型融合加速。2024年中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营收21.95亿元,占全球9.24%;预计2031年投资规模达96.82亿元,产量115.95万台,需求量114.95万台,国内市场呈现领域多元、结构多样、融合发展特点。”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成良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成良在《大田农业机器人技术现状及发展思考》中表示:“大数据、云计算、大模型是行业热点,我国是智造大国,但农机设备领域仍有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要求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发展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需从四大产业着手:一是‘眼(Eye)’,即智慧农业、智能传感器产业;二是‘脑(Brain)’,即农机装备智能控制器产业;三是‘手(Hand)’,即农机装备智能作业部件产业;四是‘脚(Foot)’,即农机装备移动平台AGV产业。同时需重点培养专业人才,打通人才链与技术链,助力农机强国建设与技术驱动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李道亮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李道亮以《水产养殖机器人技术研究进展》为题分享:“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2023年养殖产量581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为居民提供三分之一优质动物蛋白。但行业面临人力成本上升问题,水产养殖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典型落地场景,可替代人工完成自主巡检、饲料投喂、设施清洁及捡拾作业。该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具有知识广、领域多、痛点密的特点,其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完全人工作业阶段、辅助作业阶段、有限自主作业阶段、高度自主作业阶段、全场景协同作业(机器代人)阶段。未来水下巡检与作业设备将集成多类先进传感器,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与边缘计算实时处理信息,减少云端依赖;具身智能将借助大语言模型解析自然语言指令,结合视觉语言模型动态生成动作序列,提升复杂场景巡检泛化能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熊本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熊本海在《我国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养殖装备研究进展》中指出:“我国智能化畜牧养殖正经历技术重构与产业升级,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推进养殖智慧化,要求2026年智能设备普及率达50%,并通过补贴与试点(如甘肃环县‘数据养羊’)推动西部发展;技术应用上,物联网、AI视觉识别、区块链已渗透养殖全链条,智能耳标实现体温监测与定位,牧原等头部企业通过‘牧链溯源’平台,以智能合约监控养殖流程,推动数据流转。当前我国养殖设施设备发展呈现五大特征:环节差异性明显,数字化率提升与技术密集型装备研发需求突出;国产饲养装备成主流或替代主流,提升精度与稳定性是基础;环境调控与国外先进技术有差距,健康环境营造与精准控制是难点;信息感知技术快速发展,但信息挖掘利用不足,产业结合待加强;自主作业装备需求大,场景适应性需提升,成本控制与作业效率是关键。”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在《设施农业机器人研究应用现状及趋势》中提到:“设施蔬菜管理复杂,机械化率约40%,人工成本占比60%,制约产业发展。全球果蔬生产机器人处于产业转化活跃阶段,是高端智能农机竞争热点。2022年农业农村部将鲜果采摘机器人列为优先发展短板机具,工信部等17部门印发‘机器人+’行动计划助力智慧农业。农业机器人能在农业场景中精准感知、自主决策、智能控制、自动执行,相比传统农机可自主完成复杂劳作,支撑果蔬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对推动果蔬采摘与智慧农业技术发展意义重大。”
二、农业机器人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农业机器人标准化体系构建与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是行业发展的基石,标准对产业竞争力、国际合作中具有关键作用,国内的农业机器人企业应明确检测鉴定认证一体化体系的建设方向,同时指出农产品加工机器人的发展短板与未来目标,进而为产业规范发展提供路径指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张俊宁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张俊宁以《农业机器人创新应用与标准化体系建设》为题演讲,他强调:“标准是国际合作与互联互通的通用语言,是技术工作与商品流通的共同依据,既能助力形成技术壁垒甚至技术霸权,也能通过主导标准形成先发优势,巩固技术与贸易竞争力。机器人标准的先进完善程度,关系产业健康发展与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2021年《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要求筑牢绿色生产标准基础,加快智慧农业标准研制;2021年《“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聚焦智慧农业、农业机械设备研发创新;2023年工信部等17部委《“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将农业机器人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因此,了解机器人国际标准现状、覆盖范围、分类及技术热点,建设农业机器人标准化体系,对我国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梅鹤波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梅鹤波在《关于农业机器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思考》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机器人产品正围绕可靠性、信息安全、功能安全和智能化升级,为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我国需建立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农业机器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配套检验检测体系。应加快构建农业机器人检测、鉴定、认证一体化技术体系,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建议明确农业机器人地位,与工业、服务业、特种机器人并列,增设农业机器人子体系。农业机器人标准需规范通用要求与分类要求,统一设备适用条件,涵盖大田种植、设施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育制种、农产品初加工等各类机器人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试验规则及包装储存运输标准。”

江苏大学副校长邹小波
江苏大学副校长邹小波以《产品智能检测与初加工机器人》为题分享:“农产品加工装备是生产营养安全农产品的‘工业母机’,是推动农产品加工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机器人企业多而不强,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国产化任重道远。建议业内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共性关键技术与通用装备研发,以绿色节能、卫生安全、信息智能为目标,加快布局高端制造业,抢占全球制高点、赢得产业主动权。目标到2035年,实现传统特色农产品加工装备全覆盖、大宗农产品加工装备国产替代、未来农产品超前布局。”
三、农业机器人具身智能与场景落地的创新实践
会议现场,云深处科技、遨博智能、福州木鸡郎三家企业代表分享了企业实践案例,展现农业机器人在全域作业、果蔬采摘、禽畜养殖巡检等场景的实际应用成果,直观展现了农业机器人企业应如何以技术创新解决行业痛点,为农业机器人从技术研发走向产业落地提供鲜活范例。

云深处科技公司负责人程捷
云深处科技成立于2017年,是聚焦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专注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云深处科技公司负责人程捷在演讲中介绍:“公司研发的山猫M20全域作业机器人,具备智能环境感知、先进运动控制算法及自主导航决策能力,在农机行业可实现病虫害采集巡检、靶向喷雾施药等精准作业,能根据农作物需求按需作业,结合算法合理喷洒,可全天候循环作业,助力农业生产更精准、智能、高效。”

遨博智能总经理刘红姣
遨博智能成立于2015年1月,是国内协作机器人行业排名第一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总经理刘红姣以《复合机器人一体化平台及采摘机器人》为题演讲,她表示:“公司攻克高精度移动底盘、高速高精度协作机械臂、高密度点云视觉系统、高安全商业密码、多机协同调度系统等核心部件与关键技术,突破多设备融合技术,研发出‘手足眼’一体化复合机器人——将移动底盘、机械臂、视觉、末端执行器等同调度系统设备深度融合。该机器人依托AI+3D视觉伺服、6轴协作机械臂采摘执行能力、激光slam导航移动底盘,以及5G、物联网与云控平台管控技术,可实现果蔬采收智能化高效作业,打造综合性果园农业机器人解决方案。”

福州木鸡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廖新炜
福州木鸡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廖新炜在《蛋鸡养殖场智能巡检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应用》中提到:“当前养殖场面临人力难题——员工老龄化、年轻人难招聘、人员流动性大、工伤风险高;同时在智能化转型中,存在数据采集传感器种类匮乏、数据分析工具不健全、报警系统冗余易失效等问题。针对这些痛点,木鸡郎推出商用蛋禽养殖巡检机器人,可自动识别病鸡、弱鸡等异常鸡只,同时采集养鸡场笼位、风机、料线、水线、蛋线等设备数据,并及时反馈故障,通过机器替人大幅降低养鸡大户人力成本。”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