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场景”这个“新词”一下子变成了“热词”。11月1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的有关部署,《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已于近日公开发布。
李春临认为,场景是源于影视领域的一个概念,近年来被引入到了经济、社会、科技和产业等领域,可以理解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创新性应用的具体情境。《实施意见》提出很多创新性政策措施,为各方共同参与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了重要机遇。
当前,我国不缺新技术,不缺新产品,缺的是政府和相关龙头企业提供的舞台,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深化改革打造新的应用场景。李春临强调,场景培育和开放不仅需要推进基础设施和平台的“硬建设”,更需要法规、制度、政策等“软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确保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各项工作能够落地见效,把应用场景巨大优势用足用好。
李春临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认真组织落实《实施意见》相关工作,分批次推出应用场景项目清单,围绕建设综合性重大场景组织实施若干重大项目,及时跟踪评估场景培育和开放效果,加强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有效推动场景培育和开放、促进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场景培育开放越来越成为放宽市场准入、创新要素配置方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场景培育开放越来越成为放宽市场准入、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也越来越体现出其融合性、引领性、多样性、精准性等诸多新特点。李春临认为,在场景中进行的是系统性验证,既有技术产品、配套基础设施的“硬验证”,也有商业模式、制度改革的“软验证”,因此也可以说是体系化的“社会性中试”。
比如,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就是一个应用场景,早年记者参加发布会都是拿笔记录,回去再打到电脑里。现在,有无线麦克风、有同声传译、有机器转录等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每个人面前都放着电脑,拿着手机、录音笔等转录设备。“现在的记者比过去的记者工作要便捷得多,手段丰富得多,假设这些新技术新产品不去用,就不可能在市场上推广。”李春临说。
事实上,现实中有些新技术新产品刚刚出现的时候,由于缺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应用案例少、应用效果缺少数据积累和验证支撑,导致其进入市场时容易面临障碍,“英雄也无用武之地”,书架上的创新成果到不了货架上,“新技术”被拖成了“老技术”。在当前的背景下,我国场景培育开放工作涉及了很多新领域,有很多新目标,比如前不久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就是强调人工智能在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的应用。
李春临表示,《实施意见》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场景培育和开放这种新方式,发挥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拓宽拓深市场准入,畅通要素自由流动,优化新业态新领域的发展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金石”;加快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和发展,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加快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落实《实施意见》中要把握好六个关键词
丰富应用场景是我国的重要优势。李春临分析,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巨大的人口规模,带来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场景已经成为关键的创新资源,可以说场景就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现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综合性创新载体。
李春临认为,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必须在工作推动中把握好一些关键性的重要原则,确保既能够发挥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又要结合场景本身体现出来的这些新特点,充分考虑到推动这项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落实《实施意见》中要把握好六个关键词。首先是坚持创新引领。其次是坚持改革推动。第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第四是坚持安全有序。第五是坚持系统推进。最后是坚持融合发展。
实际上,场景就是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放在一个具体情境中来应用来验证,为新兴事物提供展示应用的舞台,加快推动其产业化进程。比如,历史上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就是新技术新产品通过不断丰富的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典型例子,从最早的司南到航海中的罗盘再到今天用的磁针,各类场景推动了指南针的迭代,也让指南针走向了全世界。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负责人桂刚认为,在各类经营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场景资源必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助力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央企业190个中试验证平台面已向社会累计提供超过400项中试服务,强化创新成果转化的场景供给。同时,深化AI+场景建设,中央企业累计布局了800多个应用场景。
但是,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制约着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制约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何推动要素资源更顺畅地进入新业态新领域,如何加快完善数据等新型要素领域相关规则,如何进一步开放、挖掘和统筹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场景资源等,都需要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加以解决,场景培育和开放就是推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抓手。
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落地应用提档加速
推动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对强化应用需求牵引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迭代升级、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介绍,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场景牵引、市场主导、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落地应用提档加速。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围绕新技术推广、新产品落地、新场景应用开展三方面工作:新技术推广方面,遴选了第一批共计111项先进适用技术,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机构予以推广。2024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开展了两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共支持全国46个城市加快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
新产品落地方面,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推动电子制造、矿产冶金、石油化工、轨道交通、船舶装备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新产品规模化应用,2015年以来,共支持2975个保险补偿保单、安排保单资金135.7亿元,为各类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新材料的首批次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场景应用方面,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城市试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63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等领域推广百余个典型应用案例,培育万余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以示范引领带动更大规模的场景应用。
应用场景是链接技术和产业的桥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科技部七司负责人陈宏生表示,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离不开前沿技术的驱动,前沿技术突破及其成果转化会不断催生出新领域新赛道的应用场景,支撑应用场景的优化,推动场景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也将为技术攻关指明方向,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实战的“训练场”。
从“硬件建设”和“软件支撑”两个方面着力
场景对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牵引作用。科技部七司负责人陈宏生表示,科技部将深化场景培育和开放,从“硬件建设”和“软件支撑”两个方面着力,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推动更多“实验室前沿技术”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澎湃动力。首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前沿技术突破及其成果转化引领驱动重大场景的培育和开放。其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形成“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的快速迭代创新机制。第三,加快重大前沿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支撑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重点领域场景培育,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加速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姚珺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速推动以下重点领域应用场景的培育。一是“5G+”应用场景。实施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面向大中小企业深化重点行业领域5G工厂建设,推广一体化、集约化解决方案,开发推广机器视觉质检、远程设备操控、柔性生产制造等重点应用场景。
二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意见,推动人工智能向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决策、运维服务等各环节延伸,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充分释放人工智能的“倍增”效应。
三是“机器人+”应用场景。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拓展机器人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实现落地应用。聚焦采矿、民爆、应急等领域复杂恶劣的生产环境推广机器人产品,提升危险、恶劣环境下智能作业的水平。
四是“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研究出台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行动方案,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实施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工程,面向钢铁、电力、船舶、航空等重点行业,加快在设计、排产、调度、仓储等应用场景普及推广。
五是“北斗+”应用场景。研究出台推动时空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深化北斗规模应用城市试点,加快北斗与移动通信、惯性导航、高精度视觉等技术融合创新,促进北斗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海洋、精准农业等新场景深度融合应用。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