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
1980年,张建石考上了北京服装学院的纺织设计专业。此时,家乡江苏南通农村的刺绣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张建石从中嗅到了商机。在北京,他从摆摊卖姐姐绣的枕套开始,逐步将邻居们的绣品带去卖,靠着自己的勤劳踏实、吃苦耐劳,把买卖越做越大,最终成为将南通绣品送到北京大商场出售的第一人。
这段走南闯北、苦心经营的日子,不仅让张建石挖到了“第一桶金”,更为他以后的商界生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92年,张建石回到家乡,与另外3位个体老板一起投资建办了公司,很快成为当时南通地区民营绣品行业的领军人物。
张建石的雄心并不止步于国内市场,他一心想着如何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但那个时候,国家还不允许私人企业做外贸。1993年,张建石成立了一家提供出国咨询和服务的公司,开始办理去东欧的业务,后来慢慢扩大到非洲和南美。也就在那年,张建石第一次走出国门。深谙营销之道的张建石仅用短短20天就把带去的四集装箱家纺产品销售一空。归国时,他带回的除了这笔200万美元的盈利,还有一份亲自调查撰写的东欧市场调研报告。
这份调研报告的价值无法估量,它使得张建石在东欧经商的八年都很成功,并且造福了家乡通州金沙镇的绣品老板们。在张建石的帮助和带动下,仅三年多时间,全镇就有100多人在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俄罗斯、南非等国办起了40多家境外企业,每年收购地方产品销往国外价值达5000多万美元。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在1998年,张建石联合了其他17家小公司,成立了江苏家宝集团,除快速应对国内大小订单外,马不停蹄地进军美洲市场。家宝集团现在在美国有一个仓库,拥有包括凯马特(K-mart)和其他几家美国顶级零售商在内的200多个客户。集团正在注册自主品牌,其中“椰子树”瞄准美国市场高端,“大象”定位墨西哥市场。家宝的所有产品中,20%由自己生产,其他80%从外采购;从销售来看,65%的公司业务在北美,20%在南非,15%在东欧。
抱团发展
张建石除了担任江苏家宝集团董事长外,还有另一个身份——南通家纺商会会长。
作为南通家纺发展历程的参与者,张建石见证了南通家纺从家庭作坊式的无品牌时期到品牌大军的崛起与竞争,他深刻认识到,只有走整合的道路,才有利于家纺产业的发展。就像五个手指头,只有并拢纂成拳头才能形成合力。
南通市家纺商会于2003年12月应运而生,坚持以“在商言商、促进经济,服务为本、面向企业”为办会宗旨,通过多种形式的服务工作引导南通家纺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张建石组织商会积极应对,带领会员挺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一是开辟国内市场。2009年,家纺商会提出了“建设全国百城南通家纺大街”的思路。2010年,商会联合房地产、建筑等商会提出了“南通家纺百城百街”发展战略。2009年,商会10家会长企业共同投资10亿元,在重庆建设占地230亩、建筑总面积42万平方米的“重庆国际家纺城”,奠定了中国家纺西南总部基地。2011年4月,天津家纺城开工建设。宁夏银川、四川成都、山东临沂的“家纺名品城”也即将动工。“百城百街”项目的实施,不仅给南通家纺企业提供了众多的终端销售平台,而且借此扩大了南通家纺在全国的辐射和影响,也使南通家纺由“单体”发展转向“抱团”发展。
二是拓展海外市场。一方面,商会组织企业参加法兰克福等国际展会,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出境投资贸易说明会等形式,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外向发展的道路。目前,全市已有400多位家纺行业的企业家远渡重洋,赴北美、南美、东欧、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经营,海外销售额每年超过2亿美元。
搭建平台
为解决阻碍行业发展的资金和人才两大问题,南通家纺商会靠船插篙,在融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全力突破发展瓶颈。
多途径提供融资服务。商会和金融机构联手,建立会员企业互助诚信担保体系。以“联保贷”的创新之举,有效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题。此外,商会还与市总商会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基金紧密配合,解决了一批企业资金周转难的问题,有效防止了资金链断裂,保证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开展技能培训。为培养业内技术人才,商会开设了家纺设计学堂,聘请国内外顶级设计师为客座教授。同时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了产学研设计研发基地,采取产品转移、共建研发基地等形式,实现双赢合作。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