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正文
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忠诚
来源: 2018-11-26 15:23
分享到:
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忠诚  时间已到下午一时,职工食堂门外走进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尽管浑身的汗水湿透了衣服,人也疲惫不堪,但一双闪亮的眼睛依旧是那样炯炯有神,他就是赵武斌。此时人们大都吃完了饭,炊事员关切地埋怨道:“看,多少次提醒你,别误了吃饭,工作重要,吃饭更重要,身子累垮了咋办?”他只是低下头一笑,冷馒头就着一碗剩粥对付了一顿午餐。
  这是太重滨海煤化工设备分公司、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赵武斌平时的一幕生活场景。
  提起赵武斌的名字,谁都能够给你讲述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一年前,在太重煤化工设备分公司大门口,一辆超大型载重车上,一个巨大的圆筒形“钢罐”吸引了路人的目光,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气化炉,正准备发运到用户手中。
  呈现在眼前的这台巨型“钢罐”,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液态排渣气化炉,它长17米,直径4.6米,总重量竟达到了220余吨。此项目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化肥制造项目,不仅是同类产品中世界最大的,而且工艺技术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台“世界之最”气化炉的“领军人”便是赵武斌。
  该项目交货期很短,工艺难度非以往可比,为确保按期交货,赵武斌重新调整了生产组织结构,并要求所有管理及服务人员一律工作到晚上9点以后。
  按期交货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质量更是命根子,谁都知道,那些巨大的“铁罐子”,如果发生爆炸,就是一颗巨型炸弹。为保证质量万无一失,他把分公司所有的工艺服务和质量检查人员集中起来,联合组成工艺纪律检查组。过去每周现场巡回检查1次,如今变成2次或3次;过去工人们反映质量问题再处理,现在检查组自己查找问题;过去发现不合格立即返工,现在不是返工的问题,而且一定要消灭在萌芽。
  产品完工后最关键的环节是试车,这是对产品最后的检验。这台“世界之最”气化炉搅拌器的原始设计方案出自英国人之手,对方原来设计直径为2.3米,我们是3.6米;他们设计的桨叶为2层,我们是3层;加之内部减速机、电气控制等,总之,这方案经过重大改动与创新,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造”。当试车成功后,英国人他们一个劲儿地挑大拇指:“OK!OK!”
  装车发运是有着严格标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防止炉体插管因超宽碰到车的框架,赵武斌事先就安排将大插管作了处理。装车时他和设计人员一同在场,如有小插管需要处理,就当场让人切割。由于他组织安排周密,以前装车一次一般需要两三天,可现在只需要一个晚上就装完了。就这样,世界上第一台最大的气化炉原本需要105天的生产周期,有了他的精心组织,仅用了90天时间。
  首台“世界之最”发运后,赵武斌带领分公司干部职工一举拿下了其余4台同类产品,且将其余合同制造任务也全部完成,总产值达2亿余元。
  2013年9月起,他作为煤化工整体搬迁的先遣队,首先来到滨海公司,负责滨海煤化分公司厂房的验收。随后是新增设备的布置,各种技术要求,……一件件事情按照节点和顺序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他没有丝毫松懈,紧接着投入第二阶段战役:生产的策划协调,外协管理,综合平衡生产任务,制定下达月度措施并监督、检查生产过程,协助经理为产品及目标成本的实现,采用合理的管理方案等。通过半年的辛勤努力,他组织领导生产过程的有效运行,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监督检查生产现场管理、安全文明生产等一系列工作全部走上了正常运行轨道。
  来到天津滨海后,他还是原来那个“拼命三郎”。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赵武斌用短短的半年时间,负责完成了天津滨海煤化工厂房、设备的全部技改工作。在设备安装调试的同时还安排组织生产,出色地完成了分公司在天津滨海取证产品的试制件生产任务,共2种3件产品,顺利取得了天津滨海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并为试制产品取得监检证书。在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组织有限人员,安全、按期完成分公司在天津滨海第一个生产任务:龙煤天泰三台气化炉炉体的生产任务。
  (曹克顺 文/图)
作者:wy
【编辑:龚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