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正文
纺织质量最高奖揭晓科技进步成明年发展主旋律
来源: 2018-11-26 15:23
分享到:
纺织质量最高奖揭晓科技进步成明年发展主旋律
    设备改进提升了整个行业的质量稳定性。从服装到前道行业的设备更新率都超过60%,20年以内的设备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主流。图为某纺织企业设备先进齐全的生产车间。                      (资料图片)

  中国纺织行业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质量大奖。
  纺织质量领域的最高奖项———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日前在京揭晓,鲁泰纺织、中国石化仪征化纤、青岛即发、江苏阳光、双弘纺织、悦达纺织、华孚色纺等十家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的纺织服装企业获此殊荣。
  与日本戴明奖、美国波多里奇奖和欧洲质量奖三大国际质量奖以及全国质量奖一样,纺织行业质量奖旨在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通过树立标杆并分享其最佳实践,促使整个行业走上卓越发展之路。
  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看来,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的设立,旨在持续改进和提升领导、战略、顾客、资源、过程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经营绩效,推动纺织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以质量建设“化危为机”
  今年以来,纺织行业以建设纺织强国纲要为契机,积极开展工业质量品牌建设活动,深入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在深化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推广卓越绩效模式,激励企业创优争先,加强行业标准建设,构建质量对标平台体系,以及加快企业品牌培育等领域成绩斐然。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刻,抓质量,创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建设纺织工业强国,质量品牌工作恰逢其时,乃大势所趋,且要持之以恒。
  “以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力是工业强国的重要特征。实物质量水平,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培育品牌等都可以影响质量竞争力。”沙南生表示,要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建设工业强国的战略高度部署质量品牌工作,从提升质量品牌竞争力的要素出发,把质量品牌工作落到实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质量品牌建设“化危为机”的作用日益凸显。从国内看,提升质量,满足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基础,坚持创新和开发并重,增强质量品牌内涵,释放消费潜能,是扩大内需的保证。从国际市场看,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变化,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市场领域提供了机遇。但是,能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归根到底取决于国内质量品牌建设能否跟上国际市场需求的步伐。
  对于纺织行业质量品牌建设的下一步发展,沙南生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在全行业深入开展质量兴业活动,提高全行业质量分析能力,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二是坚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质量对标等活动,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增强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质量公共服务能力。三是从制造、服装、家纺等全产业链,针对影响质量品牌的关键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全产业链的质量品牌竞争力。四是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持续开展品牌培育试点工作。

  品牌建设渐入佳境
  近年来,纺织行业开展质量品牌建设渐入佳境。从2009年到今年7月,我国完成制定国家标准4494项,立项行业标准10947项,复审行业标准24904项;其中纺织行业立项行业标准581项,发布行业标准404项,复审行业标准359项。从技术能力来看,2010年和2011年国家安排涉及品种质量的技术改造项目共5449项,占技改项目总数的64%,其中纺织行业涉及品种质量的技改项目386项,所占比重超过64%。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表示,在申报2012年纺织行业质量奖的企业中,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到3.67%,新产品产值率为50%,利润率为8.87%,高出行业平均水平一倍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已经成为纺织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目前我国服装行业FMS生产线总量已经接近2000条,预计2015年服装行业FMS生产线的普及率将达15%。此外,一些主要服装品牌企业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
  不仅如此,设备改进也提升了整个行业的质量稳定性。从服装到前道行业的设备更新率都超过60%,20年以内的设备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主流,其中十年左右的新设备占比超过一半。
  高勇同时指出,实物质量、研发投入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等仍是当前我国纺织行业推进质量建设的主要障碍。以实物质量为例,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过去两年的汇总分析,服装使用说明不合格的情况最多,约占60%,童装和衬衫的主要问题是pH值不合格,平均抽检不合格率已达15.8%。研发投入不足也是阻碍纺织行业质量建设的一大顽疾。据统计,国内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研发比例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左右。
  高勇坦言,2013年纺织行业质量工作仍将围绕科技进步、产学研合作、卓越绩效等要素深入开展。
  一方面,加强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以技术创新促进质量提升,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保持行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提高全行业的研发合作比例。“‘十一五’期间研发强度不足1%的企业争取提高到1.5%左右,高于1%的企业争取达到3%~5%的目标。”高勇说。
  同时,纺织行业还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行业的科技竞争力,加快推进落实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纲要,强调50个重点专项的突破和110个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提升行业产品质量。
  ■相关报道
  棉花谜题短期难解中纺联呼吁少用为上
  
  今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遇冷,尽管9月、10月份出口实现由负转正,但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还是有些“发慌”。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大会上,高勇直言,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也一度出现了9.6%的负增长,但是自己心里并不慌,因为中国纺织服装在欧美市场的占有率保持上升势头。面对今年的形势,自己心里着实有些慌了,因为与上次金融危机不同,纺织行业这次遇到了一些“特殊”问题,导致“中国制造”在欧美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
  “纺织出口,尤其是棉纺、化纤等前道行业出口受到的影响最大。”高勇说,尽管9月份纺织出口达到19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4%,进入正增长轨道,但是其中季节性因素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原料制约首当其冲。目前,国内外棉花单位差价依然达到5000元以上。为摆脱棉价掣肘,棉纱厂开始成为国内纺织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
  “我刚从越南回来,看到国内很多企业纷纷到东南亚投资,过去是投资针织厂或者成衣厂,那时候是为了躲开美国对我们的贸易制裁,现在投资纺纱厂变成了热点。”高勇坦言,目前国内棉纱进口猛增,前三季度进口量已经达到100万吨,全年进口量或将超过130万吨,相当于国内关掉800万锭纱锭。
  据了解,目前我国棉纱、棉布、棉织品等与棉纺相关的产品对欧美出口全部下降,使得国内纺织企业境外投资棉纺厂的积极性大增。
  除了捉摸不定的棉价,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过快也是导致纺织行业当前困局的一大诱因,我国部分服装尤其是针织成衣出口订单开始流向东南亚,“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已经略有下降。
  展望明年的出口形势,高勇依然持谨慎乐观态度。“很多业内人士对于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比较乐观,几大国际组织也比较看好明年的美国经济复苏前景。如果国际市场的低迷状态略有好转,无疑将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构成实质性利好,进而促使纺织行业摆脱消费信心不足,出口萎缩的窘境,转入向好的发展态势。”高勇坦言,但是,考虑到棉花差价问题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预计我国棉纺和化纤行业比较困难的局面短期内仍将继续。
  如何摆脱如此困局?高勇呼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一方面尽量少用棉花,另一方面尽可能用仿棉等化纤产品取代棉花。
作者:焦鹏
【编辑:龚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