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退出登录
搜索
登录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
首页
头条
要闻
部委
化工
文化
数据
原创
财经
公司
人物
质量
汽车
会展
视频
专题
人物
财金
新营销
工业小镇
装备
能源
材料
数智
区域
消费
新三农
工业文旅
登录中国工业报新闻网
未注册用户手机号验证码通过后会自动注册
获取验证码
登录/注册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即代表同意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登录中国工业新闻网
账号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验证码登录
注册登录即代表同意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找回密码
验证手机号并输入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人物
正文
车企人才流动呈现四大新趋势
来源:
2018-11-26 15:25
分享到:
汽车业的人才流动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然而,今年以来中国汽车业重大人事变动的消息迭出,据不完全统计,前3季度已有超过60位汽车高管的岗位发生变动,跳槽、离职或换岗,一些近乎掌门人级别的高管纷纷挂冠而去,走马履新。
尽管各涉及人事变动的企业纷纷表示,日前的变化仅是正常的人事调整,但在此轮年中的高层变动却受到质疑。密集的人才流动能否成为企业间竞争的“胜负手”被打上了问号。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车市调控增速放缓,国内车企开始寻找市场增长突破口,汽车集团内部的人力资源争夺,已经被许多车企提升至核心战略资源的高度。从车企高管的频繁变动我们不难看出,如今的汽车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持续调整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使企业在面对人才问题时显得迫不及待,当前车企人才流动呈现新趋势——
趋势一:过去,汽车业人才流动比较单向,从实力较弱的本土自主企业向合资企业流动比较多,而鲜有人才向自主车企流动的案例。当年,孙勇从奇瑞汽车加盟南京菲亚特,即普遍被视作升迁。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这种单向流动变得多元起来,由以往向合资企业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合资企业与自主品牌之间的双向流动。出现了合资车企高层跳槽到自主车企的案例,也有合资车企的中方高层被外资巨头招致麾下,合资车企似乎成为汽车企业人才新的输出方。整体看,流向合资企业的是销售方面的,流向自主品牌的多是研发方面的。
趋势二:中国本土人才重要性凸显,特别是既有合资企业、又有自主品牌经历的人才最为吃香。在合资企业打拼磨练多年成长起来的中方经理人,他们既懂得“中国国情”,拥有足够的本土经验,又熟悉外资品牌的现代化管理,必然成为行业中抢手的“香饽饽”。
趋势三:部分高端人才由汽车业向其他行业流动,近年来,就有上海通用总经理丁磊、通用汽车(中国)副总裁兼通用汽车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陈实、南京菲亚特首任总经理茅晓明、原奇瑞汽车研究院院长徐敏、奇瑞汽车副总经理、奇瑞汽车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袁涛等转投他行。最近,原海马汽车集团总裁助理、海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刚正式加盟寰球汽车。目前,互联网模式正蚕食传统车企的“地盘”,分流走一些销售订单以及撬走部分人才。包括原英菲尼迪亚太及中国区总经理吕征宇、原一汽大众成都工厂高管FrankSterzer以及原广汽丰田高管高景深业等人。与此同时,却鲜有其他行业高端人才向汽车行业流动。
趋势四:鲜见技术型人才流动,从以往的国内车企人事变动和人才流动可以发现,其中几乎没有技术人才的讯息。一种主要的原因是国内车企的技术人员一向处于“弱势”地位,“重市场轻技术”是现在国内车企的通病,这里的“轻技术”,并非企业不重视技术,而是不重视培养和吸引技术人才。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对于合资企业而言,车型都是从外方直接引入国产,中方话语权不足,当然没有积极性去引入技术型人才;而自主车企由于本身品牌影响力较弱,国际重量级设计师不会冒险屈就,种种因素导致国内车企人才处于“重市场轻技术”的局面。
作者:wy
【编辑:龚忻】
推荐阅读
全球超50%绿氢产能在中国 氢能产业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2025-11-11 15:25
打造新技术新产品“试验场” 国家发改委加快场景培育和应用
2025-11-10 18:28
新项目新清单密集亮相 央企“链”上协同升级
2025-11-10 13:35
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
2025-11-08 21:26
510亿“耐心资本”已就位 中央企业长周期布局战新产业
2025-11-06 14:49
千亿“国家队”投资图谱浮现 重仓半导体核心设备与材料
2025-11-05 19:55
中小投资者保护新规落地 全链条“安全网”重塑市场生态
2025-11-05 09:43
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 有色金属行业锚定发展新坐标
2025-11-04 17:53
未来五年中央企业怎么干?“十五五”规划建议指明方向
2025-11-03 19:16
中钢协发言人姜维:预计2025年制造业用钢占比将突破50%
2025-11-02 21:15
民营火箭集体冲刺首飞 资本竞逐“太空班车”万亿蓝海
2025-11-02 21:14
前三季度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创下2022年以来同期新高
2025-11-01 09:47
标准引领、提质增效 我国争夺算力标准体系国际话语权
2025-10-30 10:02
三大行业年内首次履约 2027年碳市场覆盖工业主要排放行业
2025-10-30 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