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正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来源: 2018-11-26 15:23
分享到: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科研大楼
                     朱剑明所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经济危机带来的瑟瑟寒意尚未过去,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寻找复苏之路,而此时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利用本身自主知识产权,在2009年汽车市场的“狂风突进”中,保持清醒和冷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建立了我国汽车和内燃机行业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汇集了国内一流的汽车发动机和电子控制专家,攻克了电控共轨系统这一世界级难题,使我国成为继德国、美国、日本之后掌握该项技术的第四个国家。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以下简称无油所)既具备国际一流的汽车发动机整机的自主创新能力,又拥有电控共轨系统技术,在世界汽车发动机界独树一帜。早在2005年9月,中国第一辆电控共轨柴油公交车和电控共轨柴油卡车就已经正式在无锡投入运营,抢在外国汽车巨头分食这块大“蛋糕”之前率先占据了制高点。2006年3月,无油所生产的电控共轨系统已经出口到德国,实现了汽车领域高技术产品出口零的突破。
  自主创新贵在坚持
  有消息称:在中国的汽车产业中,发动机掣肘了汽车的发展,油泵油嘴拖了发动机的后腿,而国外则是油泵油嘴促进了发动机的发展,发动机带动了汽车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答案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油泵油嘴是发动机的心脏。计划经济时期硬是把它们割成块,把一个一个专业分割开来,上下不相连。其实这三个是无法分割开的,油泵油嘴是发动机最关键的部分,油泵油嘴厂连发动机都不去研究,油泵油嘴的水平怎么能上去?汽车厂家如果不去研究发动机,汽车的水平也无法提高。
  无油所所长朱剑明说:“我国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局面和上世纪80年代的家用电器一样。当时家用电器是日货的天下,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家用电器没希望了。结果呢,中国现在成为了世界上家用电器的佼佼者。我始终对中国的汽车产业前景持乐观态度,关键是要有信心。今天中国的汽车、摩托车产量已经世界最大,还有我国的柴油机,尤其是农用柴油机,在世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加入WTO以前,国内汽车界讨论的是灭亡和生存的问题,而在短短几年后的今天,讨论的是汽车工业如何发展,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质的变化。中国汽车产业只要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自主品牌,坚持10到20年,肯定和目前的家用电器、纺织产业、钢铁工业一样,会产生国际化大企业,与世界汽车巨头抗衡。但这有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再也不能走DVD那样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老路”。
  无油所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原机械部最年轻和规模最小的研究所之一。从270人的规模开始起步,无油所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改制的242个部属研究所之一,也是国家第一个把资产划转给企业的部属研究所。研究所1995年正式加入一汽,1996年资产划转,通过10多年的发展,从一个单一的油泵油嘴归口研究机构,发展成为现今引领国内汽车发动机关键技术的“领头羊”。
  在国外,汽车里面很多的核心技术是在发动机,尤其是在油泵油嘴方面首先突破。随着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加上对汽车的驾驶性能、安全性、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实际上成为了“汽车的大脑加心脏”。
  10年来,无油所在发展战略上进行了两大调整。
  第一,从研发广度上进行调整。从现实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即成为汽车发动机关键技术研发基地。他们首先分析哪种发动机的哪个系统能做到国内领先,就先从哪个系统做起。经过10年奋斗,在发动机几个主要的关键系统上,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计算流体力学(CFD),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结构强度、模拟计算等已经完全达到应用程度。
  第二,从研发深度上进行调整。无油所在研发的深度上进行三个层次的调整: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市场为客户服务,直接面对生产,解决生产中实际应用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把市场提出的有难度的问题,提炼为一个课题,组织人员攻关,然后再反馈到市场应用和客户中。第三个层次就是跟踪世界上最前沿的技术,缩小差距,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比如电控柴油喷射系统和欧Ⅲ排放的攻关,还有CFD、结构强度和热负荷计算等,都是无油所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结果。
  通过两大调整,无油所真正推动了我国汽车发动机高新技术的进步。
  里程碑意义的两大突破
  通过10多年的努力,无油所取得了里程碑意义的两项重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他们已经全面掌握了欧Ⅲ排放技术。“全面”这个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依赖国外任何一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完全自主掌握。二是在中重型卡车、轻型车和轿车上,都拥有欧Ⅲ排放技术。与锡柴、大柴等著名大企业,都有良好的合作。无油所开发成功天津夏利轿车用新一代376汽油机,成为国内第一个完全自主开发四气门欧Ⅲ排放轿车发动机的研究机构。该发动机已经大批量投入生产,并随整车出口至墨西哥。
  第二大突破就是全面掌握了电控共轨技术。无油所是继德国、美国、日本之后,我国唯一掌握电控共轨技术的企业。他们开发的国内第一辆自主电控共轨公交车已经在无锡投入运行,行驶4年无故障。
  2006年,无油所生产的电控共轨系统出口到德国,实现了我国汽车领域高技术产品出口零的跨越;他们自主开发的欧Ⅲ排放电控共轨柴油公交车正式投放上海市场,阻击了国外“巨头”分食这块大“蛋糕”。
  通过两大突破,无油所彻底打破了外国企业垄断汽车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局面,成为无油所独树一帜的制胜法宝。
  世界上最大的4家共轨系统生产厂商,博世、西门子、德尔福和日本的电装,不从事发动机整机的开发工作。而无油所在发动机整机和共轨系统研发能力上,两者兼有,两方面都颇具水平。这种强大的对接能力使无油所在国内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只有创新才能形成话语权
  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和发展自己,无油所制定并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了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并且由所长朱剑明亲自担任组长。
  朱剑明将研究所的知识产权体系分为三个层次:领导层、管理层和专业层。领导层主要负责研究战略,做出重大决策。管理层是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能机构和纽带,负责专利、标准的审查、申报、维护和日常管理,并随时掌握和跟踪全世界专利的最新动向和法律法规。专业层即在每个研发部门建立专业小组,负责随时跟踪世界最前沿的技术水平,提出适合研究所的专利、标准,并提交给管理层。他们还注重在研究所内部建立相互沟通机制,让技术人员学会“打靶”。即把国外先进的知识产权案例、专利、标准方面的典型案例树为靶子,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分析。横向上,使研发人员能随时了解国外知识产权里的先进技术,避免重复,注重实效。纵向上,通过对国外专利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摸索国外关键技术发展路线,紧跟时代脉搏,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对于知识产权工作,朱剑明说:“知识产权就像原子弹,原子弹其实不是为了打仗的,是起威慑作用的,有了它就有话语权,就有讨价还价的资本。知识产权和专利就相当于原子弹。只要研究所有了知识产权体系,有了自己的专利,就有了核威慑的作用,就不会恐惧受别人的欺负,就可以打胜仗。”
  去年,无油所的一位电控系统专家想申请两项专利,正要申请的时候,获知国外某著名公司刚刚公布的两项专利跟他要申请的内容差不多。但经过所里详细分析后感到,跟强大的对手差不多,说明探索研究没走弯路,另外也说明这方面的水平跟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接近了,有自主创新能力,后来这位专家又重新申请了专利。现在无油所在油泵油嘴每一个面上都有专利,以前研究所申请的专利都是孤立的,点对点的,专利与专利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现在是捆绑的,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从2005年起,无油所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共轨系统和欧Ⅲ排放方面的标准,起草了企业标准,并已经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2008年在一汽集团公司的关心和领导下,全国燃料喷射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机械工业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宣告成立,我国燃料喷射系统行业从此结束了受制于跨国公司制定的全球标准的局面。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纪正昆在视察研究所时,对无油所的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朱剑明说,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卖产品,末流企业只能卖劳力。国内的很多企业还是在卖劳力。人才、专利和标准变成了技术领域的三大要素,产品技术化、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
  塑造卓越的企业文化
  朱剑明说:“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企业的‘企’字,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一个‘止’,望文生义,企业如果去了‘人’,就只剩下‘止’的命运了,只能停止不前而走向衰败”。
  一汽无油所从当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科研单位,成长到今天跻身一流的科研机构,在内燃机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有一条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就是注重塑造卓越、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小企业靠权力,大企业靠文化”,“成功的企业必然有成功的企业文化”,分析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他们不是只管“埋头苦干”,还善于“抬头看天”,因此有目标、有方向、有理念、有精神,让员工们在一种肩负神圣使命的氛围下,以做振兴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马前卒”为使命,以“赶超内燃机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为发展愿景,恪守“三个一流”的立所宗旨,坚持“爱国、拼搏、和谐、创造”的价值观,实践“让人才价值最大化”的人才观。
  ●建所宗旨:树一流人才,出一流产品,创一流事业
  从理论上讲,企业在组织经营管理上一般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企业,其管理者可谓是一个“神人”、“超人”,所有的规章制度都由他说了算;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则是把决策者的思想变成了规章制度,设计、实施并监督;第三个阶段则是企业文化的管理,用企业的核心价值来进行企业管理,鼓励员工对工作有激情,强调对工作的责任感。
  无油所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重大机遇又肩负重大使命的关键时候,及时提出了“树一流人才、出一流产品、创一流事业”的建所宗旨。
  无油所已经造就了发动机研究领域最优秀的科研队伍。无油所紧密结合科研方向录用人才,打造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才队伍,同时积极把他们送出去扩展视野,紧紧追踪业内最前沿技术。针对当今人才流动还存在某些障碍的现状,无油所还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不拘一格用人才,同样达到了目的。
  出一流产品,就是要在发动机的各个系统、各项专有技术上取得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产品级技术成果。以前国内研究所里生产出一个样品,只是个科研成果,用来报奖的,而不是很现实的产品。他们的产品级样品要求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以产业化生产的样品,无油所的工艺装备完全是按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去研究的。
  近几年来,无油所的科研成果经转化后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带来百亿元的增长。随着共轨柴油喷射系统重大科研成果的完成,其社会经济效益更是非常可观,不仅使中国制造的中重型汽车可以实现欧Ⅲ以上排放,使城市公交成为“绿色公交”,为2008北京奥运献上厚礼,更是稳固了国内汽车市场的一大块“蛋糕”,并为民族汽车工业与国外巨头平等对话加重了砝码。
  创一流事业,就是要拿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汽车产业的振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战略目标:赶超内燃机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
  无油所以赶超内燃机世界先进水平为己任,并作为无油所的长期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具体化,就是世界上这一领域的科研“三巨头”,英国的里卡多,德国的FEV,奥地利的AVL。
  我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开发能力、制造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距,需要我们直面现实。人有志则事成。有人说,中国的汽车工业缺技术,朱剑明认为只说对了一半,中国不完全是缺技术,最缺的是信心。中国不能老为别人打工,不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处在价值链的最低端。
  “我们把目光牢牢盯住最前沿坚韧不拔地努力,不仅是因为我们想到达,还因为我们相信能够到达”,朱剑明坚定地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第一辆自主开发的电控共轨解放卡车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投入批量运营的共轨公交车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投入批量运营的上海公交车
  个人档案
  *2003年被无锡市委、市政府授予“无锡市十大创新创业人才”荣誉称号
   *2006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
   *2006年获“中国机电工业年度十大风云人物”
   *2006年获“中国工业经济年度十大杰出人物”
   *2007年获“中国工业经济年度十大风云人物”
   *2008年获“江苏省机械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杰出人物”
   *2008年获“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
   *2009年获“中国工业经济年度十大风云人物”
  在任期内朱剑明同志承担的主要社会职务
  *无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共江苏省第十一届党代表;
   *全国燃料喷射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现代车用动力》编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理工大学和江苏大学兼职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企业档案
  主要奖励
  *喷油嘴偶件工艺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小功率内燃机产品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获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PB35S92型低惯量节能喷油器总成,获通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WYF-86瞬时转速测量仪,无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一代小型强化直列式喷油泵-BX泵的研制及应用,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调速动态特性的研究,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燃机瞬时转速的测量及测量仪,获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汽车电子控制汽油喷射技术,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柴油机喷油嘴偶件、喷油泵柱塞偶件、喷油泵出油阀偶件金相检验,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轻型高速BQ型喷油泵,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QWNP系列小型双偏心供油自动提前器,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废气再循环技术在CA6DF-26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获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动机气道设计平台的开发及应用,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奥发发动机用燃油系统的国产化开发,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型柴油电控共轨系统高速执行器的开发研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P7100型喷油泵的开发研制及优化匹配,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国家、省部下达项目情况
  *国家863项目,混合动力电控柴油机开发研制(2001AA501500);
  *国家科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汽车(汽油)电子控制技术(85-21-01);
  *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汽车(柴油)电子控制技术(96-A16-01-01);
  *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车用柴油机位置电控型喷油系统的开发及产品应用(96-A05-01-01);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二甲醚汽车的研究开发(2003DA408B12B);*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新型共轨式电控柴油喷射系统(01C26213200492);
  *机械工业部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柱塞偶件配磨技术和检验方法的研究(96JA0206);
  *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高效率低排放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研制(BE2001014);
  *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新型供油角度自动提前器(BE2000610);
  *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控制技术开发研究(BZ2002006);
  *解放军总装备部项目,军车柴油机电控共轨燃油系统演示验证;
  *国家发改委项目,电子控制柴油机共轨柴油喷射系统产业化;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新型共轨压电喷油器驱动模块开发及应用(BK200853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自主SCR尿素喷射系统的开发及匹配试验研究(BK2008534)。
  获得国家、省、市奖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友谊奖”、江苏省政府外国专家合作“友谊奖”;
   *中共江苏省委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共无锡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江苏省委组织部党管人才先进单位、无锡市委、市政府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无锡市政府十佳优秀研发机构;
   *九三学社全国先进基层组织、江苏省先进基层组织;
   *中国工业经济全国示范单位。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主电控共轨系统
作者:曹雅丽
【编辑:龚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