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7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365.0亿元,同比下降1.8%。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155.8亿元,同比下降4.3%,降幅较5月份收窄4.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改善明显,利润由5月份下降4.1%转为增长1.4%。装备制造业营收、利润快速增长,支撑作用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兵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表示,由于政策发力、出口加速、成本降低、“内卷”缓解、预期改善等因素,为工业企业营收持续增长、盈利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多重利好叠加 制造业利润由降转增
统计数据显示,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78万亿元,同比增长2.5%。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表示,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增速与5月份持平,工业企业营收持续增长,为企业盈利恢复创造有利条件。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总额改善明显,利润由5月份下降4.1%转为增长1.4%。
关于制造业利润由降转增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蔡彤娟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为利润修复奠定基础。其中,装备制造业营收(+7.0%)和利润(+9.6%)快速回升,汽车行业利润飙升96.8%,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增长超10%,对整体工业利润贡献显著。
蔡彤娟表示,“两新”政策显效,智能无人机(+160.0%)、计算机整机(+97.2%)等行业利润激增,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需求与利润增长。同时,产业升级加速,高端装备、智能化和绿色化相关行业表现突出。
王海兵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也表示,今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对民营企业家的关怀力度,极大增强了企业家群体的信心。特别是“两重”“两新”政策,在扩大企业投资生产、提振市场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海兵表示,在“对等关税”一再推迟的“窗口”期内,我国工业企业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加班加点、开足马力安排生产任务,推动出口订单尽早完成。同时,随着政府部门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土地、水电、利率、物流、资源等方面开展降低综合成本行动,我国工业企业经营成本有所降低。
“随着《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公布及施行,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宣布压减供应商支付账期,有效改善了产业发展的‘内卷式’竞争生态,极大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上企业发展活力和运营效率。”王海兵说。
技术创新动能强劲 装备制造业成工业增长核心引擎
统计数据显示,1—6月,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4%,汽车制造业增长3.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5%。
于卫宁介绍,装备制造业营收、利润快速增长,支撑作用突出。6月份,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0%,较5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利润由5月份下降2.9%转为增长9.6%,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3.8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支撑作用突出。
从行业看,装备制造业的8个行业中4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其中汽车行业在车企促销带动销量快速增长叠加重点企业投资收益增长等因素作用下,利润增长96.8%,电气机械、仪器仪表、金属制品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8.7%、12.3%、6.2%。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推进,相关行业利润快速增长,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支撑。”于卫宁指出,6月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中的电子专用材料制造、飞机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8.1%、19.0%、17.8%,智能消费设备制造、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40.9%、12.5%,锂离子电池制造、生物质能发电、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72.8%、24.5%、22.2%。
王海兵表示,我国在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强,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具备了较强竞争优势,包括发电机组、输配电设备、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等产品本身具备高端化、智能化特征。
“这些行业的营业和利润的快速增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国工业正在朝着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王海兵说。
在蔡彤娟看来,6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9.6%,其中智能制造、电动汽车、工业自动化设备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得益于政策推动(如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技术升级以及国内需求结构优化。
“目前,我国制造业由传统产能驱动向技术创新主导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显示中国工业正在向更具附加值与全球竞争力的方向升级。”蔡彤娟说。
“两新”政策加码 制造业提质增效加速
今年以来,“两新”政策支持品类及补贴范围不断扩大,带动相关行业利润改善明显。
于卫宁表示,6月份,“两新”政策带动效果持续显现。在大规模设备更新相关政策带动下,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印刷制药日化及日用品生产专用设备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等行业利润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2.1%、10.5%、9.5%。电子、家电、厨卫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计算机整机制造、家用空气调节器制造、家用通风电器具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60.0%、97.2%、21.0%、9.7%,行业链条相关的光电子器件制造、计算机零部件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9.6%、16.9%。
蔡彤娟指出,国家近期通过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政策,极大提振了装备制造业发展。
“从顶层实施来看,国家增加发行2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设备更新,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改再贷款、贴息贷款,并对技术改造投入给予所得税抵免,这些金融和财政政策为企业升级装备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蔡彤娟说。
王海兵也表示,我国设备更新的市场规模每年可达到5万亿元以上,对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可以充分释放装备制造业市场潜力,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装备制造发展质效。今年以来,我国支持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覆盖范围有所扩大,企业申报技术改造的门槛有所降低,使得相关产业内企业初步形成了“设备升级—技术改造—投资扩产—产能优化—效率增强—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高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4.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高达86.0%;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3.3%。
“这些数据清晰表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投资激励,尤其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有效推动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经济的稳定器和增长点。”蔡彤娟说。
在谈及未来哪些政策工具可以进一步释放潜力时,蔡彤娟认为,未来可进一步释放潜力的政策工具包括: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增加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深化地方配套补贴,以及加快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升级方向扶持,实现从“钱给得出”向“用得好、效益高”转变。
“未来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除了进一步增加资金规模、扩大覆盖范围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再贷款、财政贴息、股债联动、税收抵免以及推进回收循环利用、融合创新发展等政策,并把相关政策与标准提升、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条款关联起来,在释放潜力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发展。”王海兵说。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要坚定不移贯彻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坚定不移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工业企业效益恢复基础。”于卫宁说。
景气度逐步回升 企业利润将延续改善趋势
下半年工业企业利润能否延续改善趋势?哪些风险因素需要重点关注?
“如果外部环境不出现巨大变化、国内政策持续且相对稳定、企业在‘窗口’期建立了核心竞争优势,下半年工业企业利润将能够延续改善趋势。”王海兵认为。
“在全球通胀缓解、美联储货币政策趋于宽松的大背景下,外部需求有望回暖,加之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下半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预计将延续改善态势。”蔡彤娟也表示,制造业景气度逐步回升,能源价格相对平稳,有利于成本端压力缓解,同时新质生产力发展也带动部分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长。
对于风险因素,王海兵提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近期较大的经济压力以及中期较大的政治压力下,美国可能会进一步挥舞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的大棒,使背后所暗藏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行为再度涌现,从而影响我国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国内市场的不确定性。前一段时间,有关“国补政策”暂停的舆论引发了较大争议。尽管政府部门及时做出了处置,但对未来是否还会出现“阶段性调整”的疑惑以及一系列政策举措能否落实的研判,可能会影响工业企业发展信心及预期。
三是政策依赖的行为惯性。政策支持是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对政府而言,重要的是明确边界,把“输血”功能转变为“造血”赋能,让企业两条腿走路,放心大胆地走,走实、走深。对企业而言,重要的是在市场化过程中培育自身核心竞争能力,而不是过度依赖政策保障。否则,企业高质量发展很难有充足“韧性”,更多会是“虚胖症”“软骨病”。
“全球经济复苏仍具不确定性,若海外需求回暖不及预期,将制约出口型工业企业利润修复。同时,原材料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化,也可能对企业利润造成扰动。”蔡彤娟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