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航空减碳,燃料先行:中国探寻可持续航空燃料规模化之道
来源: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11-13 14:53
分享到:

近期,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专门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也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全面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全球减碳贡献中国力量。在未来十年,绿色低碳发展应该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航空业碳排放量占据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3%。随着其他行业加速向低碳转型,航空业碳排放量所占比例预计将显著上升。航空业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其中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对航空业减碳来讲至关重要,是核心路径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专门成立课题组,围绕中国SAF产业规模化发展进行研讨,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调研了SAF产业上下游及相关机构,并和监管部门、研究机构的专家进行了多次调研研讨,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

2025年11月12日,北大国发院在北大承泽园特别主办《点燃SAF市场: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规模化发展政策路径》报告发布会,来自政府部门、航空企业、能源机构、学术领域的嘉宾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的发展路径,为全球航空业脱碳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A group of people in a room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政产学研协同开展研究

本次发布会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黄卓主持并发表开场致辞。他对与会嘉宾参与报告发布会表示欢迎,并指出,在全球气候治理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研讨和发布《点燃SAF市场: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规模化发展路径》报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智渊全面介绍了中国SAF产业发展现状和技术趋势,包括中国SAF支持政策、SAF产能、SAF取证以及常态化应用情况,SAF主要工艺流程和工艺进展情况,SAF的全链条适航管理和可持续评价及标准创新机制建设情况等。

杨智渊指出,中国已实现SAF常态化应用,并成立了SAF产业联盟,产业发展可期。国家高度重视SAF的质量安全,通过适航审定确保SAF的质量和安全。中国正在开展多路径工艺技术研究,部分工艺已取得重要突破。中国SAF可持续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为规范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他强调,从原料供应、生产工艺到终端应用,中国SAF产业大有可为,但面临价格高昂的核心问题,仍需政策统筹、技术突破、标准和认证协同,并构建原料-技术-生产-应用场景,建立SAF产业链生态圈。

国泰航空中国内地公共事务及品牌营销总经理孙悦怡,作为此次研究报告的航司业界代表、SAF的使用方代表,出席发布活动。她在活动中阐述了航空业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发展进程中的责任与使命,详细分享了国泰航空在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应用方面的核心路径、实践举措与阶段性成果。

孙悦怡表示,拥有近八十年发展历程的国泰航空,始终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与推动者为己任,是亚洲区域内首批确立碳中和时间表的航空公司。公司将致力于在21世纪中叶实现净零碳排放,并将SAF列为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抓手。目前,国泰已在香港、洛杉矶、伦敦、新加坡等全球多个航点推行SAF加注,同时积极携手中石化、中航油、空客等上下游合作伙伴和中国民航大学等高校科研伙伴,从产学研用的全方位推进国产SAF创新提速与应用落地,为推动全球SAF生态圈构建与航空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国泰力量。

       课题组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课题发布环节,北大国发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副主任何晓贝代表课题组发布了《点燃SAF市场: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规模化发展政策路径》主报告(核心内容见附件一)。

报告基于对全球主要经济体政策实践的调研与中国产业现状的分析,阐释了中国发展SAF产业的战略意义与面临挑战,提出了六大核心政策建议,引发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与深入讨论。

       现场圆桌研讨

为进一步集合发展知识,本场发布会还安排了两场高规格圆桌讨论,成为本次发布会的另一个亮点。

在“攻坚与落地:中国SAF产业的实践路径”圆桌论坛中,中国商飞绿色发展中心主任周翰玮、霍尼韦尔可持续业务中国高级业务拓展经理卢静、顺丰集团战略发展处高级经理钟磊、亚绿航油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汪申等嘉宾,围绕“中国SAF产业发展当前面临的瓶颈、挑战和机遇”“中国SAF产业链上下游如何对齐”“SAF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等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

在“破局与提速:SAF政策体系构建”圆桌论坛中,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资深研究员秦兰芝、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朱琳、美国环保协会(EDF)碳市场主任刘洪铭等专家,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就“当前制约中国SAF产业发展的核心政策堵点是什么以及堵点产生的原因”“中国要有效平抑SAF‘绿色溢价’,推动SAF大规模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组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做总结发言。他表示,二十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十五五规划中,绿色转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在航空业绿色转型中,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是特别关键的环节,可见中国SAF产业规模化发展研究确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但同时,SAF产业的发展在技术、成本、规模等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发展压力很大。但这正是今天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北大国发院是国家高端智库之一,参与了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很多重大问题的研究,国发院专家和课题组还将持续深入开展相关问题研究。

最后,黄院长代表国发院感谢各位专家莅临支持报告发布会,并倡议与会嘉宾为了共同的兴趣、共同的项目、共同的目标,一起推动相关研讨的持续深入。同时国发院也会不断发挥国家重点智库的功能,在政策层面和学术层面发挥作用。

此次“点燃SAF市场: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规模化发展政策路径”报告发布会的圆满举办,不仅使SAF产业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更进一步凝聚了政产学研各方的发展共识。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SAF这一绿色航空新引擎将持续发力,推动中国航空业向净零排放目标稳步迈进,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附一:报告精要——如何推动中国SAF 产业规模化发展

作为传统航空燃料的低碳替代品,SAF在全生命周期中可减少高达80%的碳排放,已成为全球航空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路径。此次发布会的召开,恰逢中国SAF产业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北大国发院课题组发布的《点燃SAF市场: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规模化发展政策路径》专题报告,系统分析了SAF产业的发展背景、国际经验、中国发展SAF产业的战略意义与面临挑战,并提出了兼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SAF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中国机遇:SAF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天然优势

对于中国而言,加快发展SAF产业具有多重战略意义。从减排需求来看,如果SAF掺混比例达到5%,年减排量可达670万吨二氧化碳,这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从经济潜力来看,预计到2050年全球SAF需求将超过3.6亿吨,而中国在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餐厨废油和农林废弃物的数量相对充足,新能源装机容量也很高,这些均为HEFA、AtJ、PtL等技术提供了原料保障,有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此外,SAF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耦合发展潜力巨大,有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现实挑战:中国SAF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制约

然而,中国的SAF产业尚在发展初期,发展水平与全球领先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24年开启试点,期间SAF的价格曾一度超过2万元/吨,是传统航油价格的数倍,甚至显著高于欧美的SAF价格水平。中国国内SAF的产能已达到100万吨,但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面临瓶颈。当前SAF产业缺乏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实现供需的有效平衡。这使得供应链各方及需求方均面临盈利难或成本过高的压力。

事实上,鉴于中国在SAF产业中具备的天然优势,政策的重心宜放在降低SAF与传统航油之间的溢价,为市场化创造条件。当前核心问题在于市场需求不足,限制了生产商的连续生产,导致单位成本过高、技术进步较慢。课题组通过对中国各技术路径下的SAF成本分解和成本趋势的模拟,认为若能实现规模化生产,SAF的成本在中长期会显著下降。

政策建议:构建SAF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借鉴国际上支持SAF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结合中国发展SAF产业面临的挑战,北大国发院课题组提出六大核心政策建议,旨在优先从需求端入手,确保SAF的市场需求,以此推动SAF产业规模化生产;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推动SAF上下游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政策建议包括:一是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掺混目标,稳定SAF市场需求;二是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分担SAF“溢价”;三是将SAF纳入政府绿色采购强制目录;四是构建SAF长期采购协议与市场化定价机制;五是优化供应链成本与效率;六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SAF标准认证体系。

短期来看,明确的掺混目标与政府绿色采购将为市场提供稳定需求,市场化的溢价分担机制将降低航空公司成本压力,推动SAF从试点走向常态化应用。中期来看,长期采购协议与定价机制将稳定生产商预期,促进产能扩张与技术进步,SAF成本将逐步下降,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长期来看,随着PtL等前沿技术成熟与规模化应用,SAF将实现与传统航油平价竞争,成为航空燃料的主流选择,为航空业减排提供坚实支撑。

       附二:报告全文

《点燃 SAF 市场: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规模化发展政策路径》专题报告  原文链接:https://www.nsd.pku.edu.cn/xzyj/kyfb/xxfb/SAF/542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