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水为笔、绿为墨、文为韵”,江苏泰州建设幸福水天堂
来源: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5-11-12 10:32
分享到:

曾经孕育了共和国海军的“水兵母亲城”——江苏省泰州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是泰州的灵魂、泰州的名片。11月10日,从江苏省泰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泰州市以“水为笔、绿为墨、文为韵”建设幸福水城,让城市更有温度、生活更有品质、发展更有活力,谱写了一曲“水城共生、人城共荣”的泰州新篇章。dcacd4e46f60f0d3e9e3abf4cf637653

以水挥笔,构建起“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泰州现代水网体系。今日的泰州市集聚了大江风貌、城河风光、里下河风情,成为独具魅力的水城水乡。

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与管理、保护与利用,保障河湖安澜。泰州在江苏省首创了“长江防洪抢险1小时应急响应圈”建设。近几年来,连续成功抵御了超历史强降雨、长江长时间高水位行洪、多轮台风侵袭、高温干旱等极端情况,全力守护了百姓安宁、社会安定。今年上半年,泰州市遭遇持续气象干旱,特别是1~4月降雨较常年偏少8成左右,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根据雨情、水情,泰州市不断调整联合调度方案,最大限度调度水利工程体系,全力保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加快项目建设,畅通水网动脉。“十四五”期间,全市投资106亿元,完成了中小河流、灌区治理、河道整治等各类水利项目建设,治理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整治了13条中小河流,建设6个大中型灌区。泰东河纳入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全市建成2057公里农村生态河道,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提升至62%以上。

集约安全,提升资源保障。“十四五”期间,泰州市姜堰区深化农业水价改革、用水权改革入选全国试点;成功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级节水达标县实现全覆盖;探索建立通南地区水资源联合调度、统一配置体系,实现255座水利工程引水、活水、保水一体化调度配置。

实干担当,打造河湖生态。境内有近1.3万条河道、20个湖泊湖荡,占全市四分之一水域面积的兴化市,聚焦水之产,做活水经济,掀起一股“念水经、走水路、发水财”的热潮,推动渔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效益”跨越。这个市拥有水产养殖面积79万亩,成为江苏省河蟹、青虾、小龙虾、银鲫重要产区,续35年位居全省内陆渔业县级之首。以河蟹育繁推一体化作为百亿级特色水产全产业链的主攻方向,开展“兴化1号”河蟹国家良种认证,推动“好塘”养’好蟹”,兴化大闸蟹区域公共品牌价值高达313.36亿元,居全国首位,带动1.8万户蟹农、30万从业者增收致富。草鱼、鲢鱼、鳙鱼、虾蟹等8个品种水产品获得全国有机认证,2024年实现营收1180万元。

以绿泼墨,提升生态品质,以系统思维推进水环境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市水环境质量实现稳中向好,3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三年保持100%,长江干流连续七年保持Ⅱ类,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先后荣获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优秀应用案例、2024首届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

全力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实施全天候、全方位智能监控97.8公里长江泰州段。根据环境DNA三年跟踪监测结果,泰州市长江段鱼类总数由55种增加到63种。区内靖江市发现约42头江豚栖居,其中5对“母子豚”,江豚追捕刀鱼的罕见画面登上了央视新闻。

实施水环境质量“对标进位”、涉磷企业排查整治、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等行动,打造了泰东河等一批美丽河湖。如今,城区凤城河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全市70%以上重点工业园区建成投运工业污水处理厂,新增年处理能力6100万吨,相当于4个大纵湖的水量。全市完成了873个行政村治理任务,昔日村民反映强烈的“臭水沟”,如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泰州市科学谋划天星洲、溱湖等一批“生态岛”项目。靖江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省级示范工程,兴化市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入选“江苏首届十佳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全市湿地保护率达49.8%,位列全省第四。建成17个生态安全缓冲区,栽植各类水生植物面积超20公顷,每年削减污染物190吨以上。在自然生境保护较好的天星洲,人们常态化观测记录到鸟类83种6655只,在人口密集的城区,也能见到青头潜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区内高港区凤栖湖公园人们拍摄到的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黑枕黄鹂、震旦雅雀等极度濒危的“鸟界国宝”。

以文化韵,激活文化基因,像春风化雨一般,通过文化的熏陶、浸润与建设,潜移默化地滋养、培育、融汇出水城的独特的风格、情致与韵味,塑造了可感可及的“水文化长廊”。

泰州市深入挖掘泰州的历史文脉,通过场景化、体验化的方式,让文化河道上“活”起来。通过“场景再造、文化活化”的方式,在区内葫芦岛,以吉祥文化为主题,融合非遗元素,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在海棠岛,依托“海棠花溪”盛景,举办海棠文化节、“海棠诗会”等活动,实现“园为载体、文为内核、旅聚人气”的深度融合。对20余座桥下空间的创新改造,更将“城市灰空间”蝶变为“艺术打卡地”,让市民在日常休闲中感受城市文化魅力。

兴化市成立了全国县级第一所“河长制学校”,以水为媒,推进农文旅融合,打响“水润兴化、如诗如画”生态旅游品牌。“兴化垛田”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围绕种风景、卖风景,原生态的垛田造就了全球最美油菜花海,培育了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万亩荷塘、徐马荒湿地等乡村旅游景区,以点串线建成70公里“1号水路”,让游客充分领略到“一路有风景、一路有故事、一路有歌声”。围绕陈堡草荡、大纵湖、沙沟“十八帮”,分类开发水上运动项目,提供休闲旅游新去处。“花海森林”片区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东罗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去年,兴化市接待游客765.2万人次,同比增长22.9%,实现旅游收入51.3亿元,同比增长23.9%。(来源:江苏省泰州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