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从实验室的技术构想,到航运、汽车、储能等多领域的规模化落地,绿色甲醇正以“液态阳光”的全新身份,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崭露头角。
在11月7日,由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北京甲醇能源峰会”上,原机械工业部部长、北京甲醇能源峰会名誉顾问何光远掷地有声:过去很多年,我们讨论甲醇能源化利用,更多的是谈论它的潜力和可能性。但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局面已经大为不同!“绿色甲醇”这个概念,已经从论文上的构想、实验室的验证,真正走向了产业化落地的前沿,而绿色甲醇产业的落地使得甲醇由以化工应用为主真正地走向甲醇能源时代。
何光远表示,“回首甲醇能源化之路,其发展轨迹清晰而深刻。应用生态已从早年的甲醇汽车、灶具,蓬勃发展为甲醇船舶、燃料电池,发电机组、工程机械等多元领域齐头并进。同时也从吉利一家孤军奋战,壮大为中远海运、潍柴、淄柴、康明斯等全球巨头组队破局的强大阵容。发展视野更是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从深耕中国市场,到如今其绿色价值正得到全球范围的认可,各国船舶燃料开始广泛采用,标志着甲醇能源已真正登上世界舞台。”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董事长周建群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他分享远程醇氢电动在商用车领域的实践与反馈时表示,随着一系列政策密集落地,绿色甲醇作为绿色液体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液态阳光”多重价值凸显
当前,全球绿色甲醇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期,航运、化工、交通等领域的刚性需求成为核心增长引擎。这一背景下,甲醇能源的市场布局、技术迭代与标准统一,不仅关乎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更影响我国在全球能源转型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峰会主席李灿阐释了“液态阳光”的多重价值:甲醇能够规模化就地消纳光伏风电,破解弃风、弃光问题;能够解决氢能制备、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性和成本问题;能够资源化转化二氧化碳,解决工业刚性排放二氧化碳;能够缓减我国石油短缺的压力。我国应该积极在国际发声,得到国际认可,逐步淘汰高排放企业,把碳排放量降下去,为治理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针对产业发展现状,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联合多部门制定一个指导甲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
技术、产品、标准持续发力
面向“十五五”,产业发展蓝图已然清晰。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甲醇分会秘书长孙绍华指出,预计“十五五”期间我国甲醇产能增速约2.9%,2030年将达到13000万吨/年。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应用、促进产品高端化多元化等举措,将成为“十五五”期间的工作重点。
全国醇醚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常永龙透露正在开展的标准制定工作。其中涵盖:重点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开展相关标准项目预研和立项工作。围绕船用甲醇燃料的应用,研制相关配套标准。开展热力燃烧用甲醇燃料系列标准制修订,推进热力燃烧用甲醇燃料的规范应用等。
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姚春德表示,专委会将秉承推广应用甲醇燃料的初衷,继续努力,为国家能源安全以及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多领域落地显潜力
政策与趋势指明方向,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则成为产业前行的核心动力。如今,绿色甲醇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劲应用潜力。
航运领域,转型步伐尤为迅猛。马士基集团中国脱碳运营总监卡卡表示,马士基于2022年1月宣布加速脱碳进程,并于2022年3月宣布6家绿色甲醇合作单位,10月订购6艘以绿色甲醇为燃料的大型集装箱船舶,预计2025年开始交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公权测算,航运占全球贸易总量的80%,碳排放占比11%,仅次于汽车。3000吨船用双电系统使用甲醇燃料每年比柴油可节省100万-200万元。运行约8000小时后,甲醇燃料电池总成本将低于柴油机。
汽车领域,多元路径已形成共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介绍,在商用车领域,走新能源化多元技术路径,已成为行业重要共识。其中,醇氢电动商用车技术路线作为商用车电动化、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在高原、高寒地区的推广应用,更具有现实的引领作用。
机遇之下,挑战仍需正视。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船舶运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纪永波介绍,适用我国沿海和大型内河船舶特点的国产甲醇发动机尚处试点应用阶段,产品功率谱系尚不完整,技术成熟度有待进一步实船验证。但纪永波也提到,未来,随着资源和技术成熟,甲醇有望成为国内航运主体替代绿色能源。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