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著名文化史家郑培凯为深圳全民艺术季开讲中华茶韵
@原创 来源: 中国工业报 2025-11-11 15:04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毛志亮

11月8日,2025年深圳全民艺术季活动“艺享鹏城”之“艺+和谐社会”城市美育系列讲座首讲“中国茶道的审美境界”在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开讲。著名文化史家、诗人、书法家郑培凯担纲主讲,广东省首批高校美育名师王婷与其对谈。

该活动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文艺家协会服务中心、深圳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广东省首批高校美育名师王婷工作室、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育中心和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承办。

郑培凯在讲座中系统阐述了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从新石器时代余姚田螺山遗址(6000年前的人工种植茶遗存)到战国、汉初、汉晋的饮茶实证,考古发现层层递进,证实中华茶饮文化源远流长。茶道的核心在于从物质到精神之升华,茶本是植物、作物、药物与饮品,而“道”则蕴含方法、道理、仪式与规矩,二者结合,便成就了“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追求。

讲座聚焦陆羽及其《茶经》的里程碑意义。这部成书于公元758年前后的著作,以7000余字分3卷10节,首次系统确立了饮茶的审美标准,将喝茶从解渴提神的实用功能,提升至精神境界的追求。

进入宋代,点茶技艺成为主流,茶道审美转向视觉维度的极致追求。郑培凯援引《清异录》中“生成盏里水丹青”的记载,生动描绘了“茶百戏”的奇妙意境。宋徽宗赵佶所著《大观茶论》将点茶技艺推向巅峰,其记载的七步点茶法,从“珠玑磊落”到“乳雾汹涌”,尽显宋代“盛世之清尚”的风雅。而建窑“兔毫盏”等黑釉茶器的流行,成为宋代斗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郑培凯介绍,明清制茶工艺的突破——炒青技术的成熟与发酵技术的出现,催生了绿茶、乌龙茶、红茶等丰富品类,极大丰富了中国茶的风味版图。茶器也随之革新,白瓷、青花瓷与紫砂壶成为主流,适配芽叶冲泡的审美需求。明代文人徐渭、许次纾对品茶环境与心境的讲究,更将茶道融入日常,使色香味的审美,统一化作家常日用中的雅趣。

讲座后的对谈环节精彩纷呈。针对茶道历久弥新的核心魅力,郑培凯强调陆羽提出的“纯净性”至关重要:“从解渴到心灵提升,再到文化修养的培育,这是陆羽最了不起的贡献,也是今天我们仍能从喝茶中获得宁静的根源。”

对谈专家从美育视角剖析茶道价值,指出在高速运转的现代都市里,这样一场文化活动恰似一剂“柔性良方”,为市民悄然注入温暖而持久的精神滋养,而这正是“艺享鹏城”系列活动的初心所在。

此次“中国茶道的审美境界”讲座,既带市民细嗅“色香味形器”的多维审美,也让“和而不同”“简约质朴”的文化基因在杯盏间悄然复活。

据悉,2025年深圳全民艺术季活动涵盖“艺+欢乐市民”“艺+和谐社会”“艺+健康生活”“艺+校园美育浸润”四大版块的文化盛事,“艺享鹏城”系列文艺志愿服务通过多元化讲座,邀请叶锦添、王婷等知名人士,在影视艺术、公共艺术、社区美育等多个领域开展分享,以多元艺术形式为桥梁,唤醒市民的审美感知,让美育成为城市的精神底色,让每个生活在深圳的人都能在美的浸润中收获心灵滋养,帮助市民在日常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让艺术真正融入城市肌理,共同铸就城市开放包容又底蕴深厚的文化品格。(图/ 主办方)

作者:毛志亮
【编辑:毛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