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何在?中小企业如何破解“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一场开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的新闻发布会,给出了山东济南的实践答案。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如何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又从“必答题”答出“高分卷”?山东省济南市以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给出了答案: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累计遴选数字化转型意向试点企业755家,完成改造签约302家;在代表技术深度融合水平的省级“工赋百景”、“百景智能”等标杆评选中,入选项目数量均高居全省首位。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济南以“实数融合”为主线破解制造业升级难题的路径已取得显著成效。
这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于近日在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举行的发布会上被公布。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耿汝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深入阐释了济南如何通过系统性布局,将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叙事落实为企业的具体获得感。
体系筑基,让企业“敢转、会转”
面对广大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共性难题,济南市首先在构建支撑服务体系上发力。该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5大任务16项举措清晰描绘转型路径图。同时,真金白银的投入精准撬动了企业动力,通过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出最高60万元的奖补政策。尤为亮眼的是,在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一关键群体中,转型签约率已高达80%。
场景驱动,让技术“能用、好用”
转型不能“空中楼阁”,技术必须扎根场景。济南市牢牢把握“场景是创新土壤”的核心,形成了“企业提需求、平台攻技术、场景验成效”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引导软件企业攻坚大模型关键技术,累计打造15个优秀工业领域大模型服务平台,43个项目入选省级“揭榜挂帅”攻关清单。另一方面,通过“工赋百景”等实践,推动福瑞达数字化制造协同平台等47个项目、济南重工磨机运行监测等37个典型应用场景落地,让技术突破在真实的生产线上结出硕果。
设施护航,让转型“通畅、无忧”
稳固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是转型得以高速推进的基石。济南市聚焦“平台、网络、算力”三大核心,构筑了坚实的支撑体系。平台层面,培育了浪潮云洲、火石等2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省级以上平台达80家次,催生了超100家解决方案企业。网络层面,累计建设5.9万个5G基站,确保重点园区网络实时畅通。算力层面,全市智算规模高达4763PFlops,为企业“算力饥渴”提供了充足保障。
耿汝年表示,下一步,济南市将紧抓人工智能变革机遇,继续坚持企业主体、分业施策,强化数字技术全方位、全链条赋能,全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的“数字动能”。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