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交路建山东济枣铁路第六标段:60米“贴身”质量战
@原创 来源: 中国工业报 2025-10-29 16:35
分享到:

清晨薄雾未散,山东济枣铁路新滕州隧道出口,隧道生产负责人田炜举着对讲机快步走向掌子面。“慢抬臂!盯紧监测数据!”不远处,橙黄色的徐工XTR7/360悬臂掘进机正缓缓转动切割头。在距离京沪高铁旁60米处,项目团队正以精密控制技术于复杂岩层中掘进一条1630米的新隧道。

由中交路建承建的山东济枣铁路第六标段,位于山东省滕州和邹城市,全长约49.4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新滕州隧道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最大埋深125米,净空宽12.6米、高8.78米,不仅紧邻京沪高铁,还面临灰岩、白云岩为主的岩层,伴随岩溶和页岩风化剥落等地质风险,施工难度远超常规隧道。

2024年初筹备开挖时,团队就面临一道难题。“距离京沪高铁太近,传统爆破风险太大,我们冒不起!”技术负责人罗瑞鹏指着地质剖面图语气坚决。可不用爆破,挑战同样艰巨。岩层软硬悬殊,软岩仅18兆帕,硬岩高达91兆帕,啃都啃不动,工期、成本、结构安全的压力层层叠加。

要找到一种工艺,既要“超低振动”保高铁安全,又能应对多变岩层。项目总工程师王平牵头启动专项科研,系统对比水磨钻、液压潜孔钻、悬臂掘进机等非爆工艺,划定各工艺的适配边界,从科研源头为现场工艺选型“把舵定向”。依托研究成果,罗瑞鹏带队赴重庆、深圳等地考察了6个项目。对比后发现,水磨钻太慢,潜孔钻易卡钻,唯有悬臂掘进机能实现刚柔并济。“360千瓦功率,既能啃动80兆帕硬岩,又能在软岩中稳步推进,正好能治这复杂地层。”罗瑞鹏翻着笔记本解释说。3个月后,2台徐工XTR7/360掘进机如期进场。

施工第3天,田炜攥着卷尺冲进监控室,汗珠直往下淌:“老罗!切割臂摆幅小,轮廓线缺了块,超挖了12厘米!”超挖不仅意味着每厘米要多消耗0.5吨混凝土,更可能影响初期支护质量,间接威胁邻近的京沪高铁。罗瑞鹏盯着切割轨迹图反复琢磨:“把工序拆成‘两步走’,先用掘进机切大轮廓,再上破碎锤当‘细修刀’修边角!”

田炜立刻带着工友反复调试修整角度。一周后,掌子面的超挖量稳稳控制在3厘米以内。要知道,隧道开挖中受设备精度、岩性变化影响,完全避免超挖难度极大,行业通常允许5厘米内的超挖量,3厘米已属优秀水平。

解决了超挖问题,粉尘问题又成了新困扰。操作机器的陈师傅摘下口罩,黑色的滤棉上满是岩粉:“机器一开,粉尘大得看不见切割头,眼睛都睁不开,1天得换3个口罩。”罗瑞鹏带着团队在掘进机上“做文章”,在切割臂两侧加装外喷雾装置,再配合雾炮机,形成立体降尘网。调试那天,师傅启动机器,细密的水雾瞬间裹住切割头,监测数据显示,隧道内粉尘浓度从原来的每立方20毫克降到了每立方2毫克以下,陈师傅晃了晃新口罩:“你看,现在干活脸上都没多少灰,1天换1个口罩都嫌干净!”

隧道出口的监测屏是项目公认的安全“哨兵”,能实时显示围岩位移、振动频率,超标就报警。此刻屏上数据清晰,累计水平位移仅0.24毫米,远低于3毫米规范值。“监测到的振动微乎其微,完全在安全阈值内,京沪高铁通勤丝毫没受影响!”田炜笑道。

夕阳下,京沪高铁列车呼啸而过。目前项目隧道工程已完成48%,这场与高铁“贴身”的施工较量,既破解了邻近既有营业线非爆开挖难题,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建设者凭借技术与坚守,在安全与效率间,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