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山东省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引领,在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山东通过系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产业优化布局,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工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新路径。
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山东工业领域的“绿色引擎”全速运转。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山东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着力破解“重化依赖”瓶颈。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山东还依托沿海优势,海陆并进开发风电、核电、海上光伏等新能源,相关投资突破2100亿元,展现出在能源转型中抢占先机的决心和魄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山东以“鲁豫对赌”开创省际生态补偿先河,与河南签订横向补偿协议,推动黄河入鲁水质持续保持Ⅱ类以上。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上游护水、下游受益,上游治污、下游减负”成为现实,更辐射带动豫晋陕三省签署补偿协议,推动黄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域贯通,为沿黄省份工业绿色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山东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路径,为黄河滩区培育特色产业。东明县沙窝镇翰林苑新村的致富车间、鄄城县六合新村的羊毛地毯加工、高青县木李镇的富硒果蔬种植、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的黄河文旅项目等,都成为群众致富的“新主角”,展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十四五”以来,山东年均治理中小河流超500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水闸894座,洪涝受灾人口、倒塌房屋、直接经济损失较“十三五”分别下降95%、98%、96%,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保障。
从黄河口的生态修复到全流域的产业升级,从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到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山东黄河流域正在经历一场关乎发展逻辑、区域命运、工业转型的深刻嬗变。站在新起点,山东将继续以久久为功的韧劲,与沿黄省份一道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让母亲河永远造福人民。(李若谷)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