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十余年的山水水泥(HK00691)控制权之争近期迎来重要转折。2025年9月,香港高等法院将天瑞集团与山水水泥的关键诉讼合并审理,与此同时,济南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南产发")今年5月正式入驻董事会,标志着这家老牌水泥企业的治理结构进入由多方国资协同主导的新阶段。

这场始于2013年的股权之争,源于职工持股平台——中国山水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水水泥”)的股权纠纷。期间经历了天瑞集团斥资60多亿港元成为第一大股东、董事会激烈冲突等系列事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随着2025年5月济南产发派驻董事侯建国被增选为执行董事,地方国资正式完成对山水水泥的入主,与央企中国建材、亚洲水泥形成协同治理新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在治理结构趋于稳定的同时,山水水泥的经营层面已显现触底反弹信号。据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5.54亿元,归母净利润-2.5亿元,虽仍处亏损状态,但同比大幅减亏52.84%。更积极的是,上半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同比激增221.8%,达到6.75亿元,显示公司"造血"能力显著改善。
这一业绩好转主要得益于"价升本降"的双重利好。2025年上半年,山水水泥水泥销售均价提升至265.4元/吨,同比增长7%;同时煤炭采购成本大幅下降18.9%至709.9元/吨,带动单位熟料煤耗成本下降22.5%,毛利率因此提升至14.3%,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借款50.15亿元中,77.2%为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借款,净流动负债高达15.46亿元,债务压力仍然严峻。这一状况也折射出当前水泥行业的整体困境——2025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8.15亿吨,同比下降4.3%,行业呈现"需求弱、价格跌、效益分化"的特征。
面对挑战,山水水泥提出了"练内功、做加法、做减法、做乘法"的战略方向,包括通过错峰生产、稳价复价守住现金流,处置亏损企业和低效产能,以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业内专家指出,国资深度介入为山水水泥带来难得的稳定期,但如何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化解债务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持续观察。作为中国水泥行业发展的缩影,山水水泥的转型之路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