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滕双兴就山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作进展与突破进行了详细介绍。“十四五”以来,山东积极构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1+5”政策体系,持续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向新而行、向优发力。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产业能级加速提档
山东坚持高端提质、集聚集约,推动石化、钢铁等重点产业沿海布局、集群发展。累计转移粗钢产能2356万吨、整合炼油产能2696万吨,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山钢永锋临港基地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工程落地达产,粗钢产能沿海占比由不足25%提升至53%。同时,坚持智能转型、绿色发展,每年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约1.2万个,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过40%,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5.1%,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工厂35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在精准管控“两高”项目方面,通过“一企一策”推动能效水平改造提升,“两高”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突破35%,超出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加速跃升
通过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山东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万家、居全国第三。全省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达到1.6万家,创历史新高,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提升至38.9%,较2020年提高25.6个百分点。全球最大直径智能化盾构机“山河号”、一类靶向抗癌新药“齐倍安”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标志性产品实现攻关突破。在延链强链、聚合发展方面,山东聚焦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未来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布局、精准补链,济南、青岛、烟台未来产业先导区提速建设,全省新兴产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例如,青岛高速动车组整车基地生产了全国55%的动车组和20%的地铁车辆;集成电路已形成从材料、设计、制造到封装的全产业链布局,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逐步形成领先优势。
数字经济跨越发展,数实融合提速突破
山东坚持基建先行、夯基固本,扎实推进5G和千兆光网建设。“十四五”以来,5G年均投资超100亿元,累计建成5G基站26.6万个,千兆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二。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济南、青岛两个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使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双枢纽”省份。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济南、青岛、枣庄三大算力枢纽集中打造,全省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构建,智能算力占比超过50%。通过场景牵引、融合赋能,山东出台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方案,深度拓展智能制造、智慧生活、智慧政务等应用场景。齐鲁文化大模型、海尔智慧家庭等1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人工智能+港口”成功纳入首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此外,山东培育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18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6家,均居全国第一,卡奥斯连续6年蝉联全国“双跨”平台榜首。
滕双兴表示,抓产业就是抓发展,谋产业就是谋未来。山东将持续深化“1+1+5”政策体系,进一步激发新质生产力潜能,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