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章丘的刁镇化工产业园,纵横交错的管道承载着远超物流的意义。它们是一条条“绿色动脉”,搏动着园区循环经济的新鲜血液,也串联起一场关于环保与效益、负担与宝藏的深刻变革。
“无心插柳”的碳源革命:一场交流点燃的循环之火
这场变革的起点,始于一次寻常的企业间交流。2021年,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保部总经理柴磊在与园区内光大水务的技术人员聊天时,得知对方需采购醋酸钠和葡萄糖作为污水处理碳源。
“为什么要加葡萄糖?”出于职业敏感,柴磊多问了一句。对方的解释是,为了促进污水中的氮物质消化降解。这让柴磊立刻联想到自家在生产木糖过程中产生的废母液——其成分与对方所需原料高度相似。
一个大胆的设想由此诞生:能否将负担沉重的废母液,转化为合格的工业原料?
圣泉集团环保研究所随即投身技术攻关。经过反复调试与改进,他们成功突破瓶颈,研制出一种反硝化速率快、污泥产量低的新型生物质碳源产品,并将废母液的利用率从60%大幅提升至85%。
当样品送至光大水务进行测试时,结果令人惊喜:这种新型碳源的处理成本比传统碳源降低了20%。“这是真把废料变成宝了!”污水厂工程师的感叹,标志着这场“变废为宝”的尝试取得了实质性成功。
环保部门的“价值重塑”: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
这场成功的尝试,其意义远超一项技术的突破。它彻底打破了“环保必然亏损”的传统思维定式。
在圣泉集团,环保部门成功实现了从纯投入部门向创收部门的转型。“我们的环保投入每年有好几千万,我就想怎么把这些废物转化成产品卖出去。”柴磊的这句话,道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将环保投入视为一种能够产生回报的增值投资。
对圣泉集团而言,此举不仅解决了废母液的处置难题,每年还带来了可观的额外收益。对光大水务而言,污水处理成本得以显著降低,环保指标更加稳定。一条废弃物的“绿色动脉”,让两家企业实现了双赢。
园区层面的“系统升级”:从单点突破到网络循环
如果说圣泉集团的尝试是循环经济的“星星之火”,那么刁镇化工产业园所做的,便是将星火催生为“燎原之势”,将偶然的创新升级为必然的系统。
园区的循环逻辑,核心在于“补位思维”:精准匹配一家企业的废弃物与另一家企业的原材料需求,形成“上游副产品=下游原材料”的闭环生态。
这一逻辑在园区内已遍地开花:
余热供暖:河海新能源公司收集明泉集团等企业的工业余热,通过一条长22.5公里的管道,为济南东部约3000万平方米区域提供清洁供暖,将曾经的“大气排放物”变为城市的“热力来源”。
氢能直供:明泉集团、山东晋控日月新材料有限公司副产的氢气,通过专用管道直输一公里外的圣泉集团,成为其关键原料,无需储存运输,安全高效。
废渣变肥:圣泉集团的木糖渣,被奥利公司收购加工成优质有机肥,完成了从农业废弃物回归农业的循环。
绿色转型的“山东答卷”:循环经济催生高质量增长
刁镇化工产业园的蜕变,是山东省扎实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一个生动缩影。
循环经济模式带来的不仅是蓝天白云的环境效益,更是真金白银的经济效益。2024年,刁镇化工产业园实现销售收入259.3亿元,同比增长8.73%;工业总产值234.18亿元,同比增长8.75%。这组数据雄辩地证明,绿色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放眼全省,山东工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底色正愈加鲜明。2024年,全省“两高”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突破35%,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在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中,山东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86家、绿色工业园区13家,新增数量分别高居全国第4和第2位,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刁镇的实践告诉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所谓的“工业废物”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通过技术创新与系统规划,打通循环经济的“任督二脉,就能书写出一份环保与效益兼得、工业与生态共荣的完美答卷。(李若谷)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