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济南章丘刁镇化工产业园的循环经济网络,到黄河三角洲的碳中和油库,山东正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探索一条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新路径。最新数据显示,该省已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27家、绿色工业园区61家,沿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突破。
循环经济:从"环保负担"到"效益源泉"的产业革命
在济南圣泉集团,环保部门已成功转型为利润中心。该公司将木糖生产中的废母液转化为高效生物质碳源,供给园区内光大水务使用,使污水处理成本降低20%。"我们每年环保投入数千万元,关键是如何把废物转化成产品卖出去,"集团环保部总经理柴磊道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逻辑。
这种"变废为宝"的理念已在刁镇化工产业园形成系统实践。园区通过"补位思维"构建循环网络:明泉集团等企业的副产氢气通过管道直供圣泉集团,木糖渣成为有机肥原料,工业余热通过河海新能源公司转化为济南东部3000万平方米的清洁供暖。2024年,该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59.3亿元,同比增长8.73%,证明了环保投入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能源变革:传统能源基地的绿色突围
作为传统能源大省,山东在能源结构调整上取得关键进展。胜利东营原油库成为国内首个"碳中和油库",中海油千万方原油储备基地建成投用,特别是全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山东在碳捕集利用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的正式揭牌,更为能源安全战略注入新动能。这些突破彰显了山东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
生态工业:盐碱地里的"新粮仓"战略
在生态保护领域,山东同样展现出工业思维。通过科技创新,全省累计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8个,在全国推广种植800万亩,让昔日的盐碱地变成"新粮仓"。这种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数据印证了转型成效:鸟类种类达374种,其中38种水鸟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在此实现了良性互动。

基建升级:"黄河第一跨"打通发展动脉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步推进。9月16日,"黄河第一跨"津潍高铁东营黄河公铁大桥两座主塔全部封顶。这座主跨600米、采用"公铁上下合建"模式的超级工程,是黄河流域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预计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与此同时,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黄河体育中心等一批沿黄工程紧锣密鼓推进,为沿黄产业集聚和区域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山东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正以"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推动黄河流域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升级的系统性变革。沿黄工业走廊的绿色崛起,不仅重塑着山东的发展格局,更为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李若谷)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