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东实施“三大行动”推动民族地区共富:共筑强省之路
@原创 来源: 中国工业报 2025-10-23 16:49
分享到: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征程中,山东正以扎实的产业实践书写着“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生动答卷。10月2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透露,该省民族宗教委以“欣欣向融·同心共富”工作品牌为统领,通过实施“齐风鲁韵”、“益企共富”、“齐鲁有礼”三大行动,有效激活民族地区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以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

品牌集聚,民族村集体经济“强筋健骨”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山东省民族宗教委将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动民族镇村发展的关键抓手,重点打造了16个产业化品牌集聚地,有力壮大了民族村集体经济。目前,全省已有10个民族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涌现出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南村(超800万元)、临沂市罗旗区花埠圈村(超500万元)等一批先进典型。

在泰安市岱岳区,通过创新“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模式,集中打造的泥沟村金兰休闲观光牧场,不仅成为当地产业新名片,更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实现了企业发展、集体增收与村民致富的多赢局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民品企业龙头引领,锻造共富产业链

发挥民品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山东推动“益企共富”的核心举措。通过支持企业改革发展,该省培育了37家成为全国产业链主或龙头企业的民品企业。这些企业先后获评“中华老字号”、中国绿色产品认证标识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共14个,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这些民品企业累计纳税55.99亿元,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成为稳定就业、促进增收的“压舱石”。它们通过产业合作、原料采购、就业帮扶等方式,深化了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与共同发展。以青岛九联集团为例,其在广西建设加工车间,吸纳当地超1000名群众就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就业帮扶车间”,将山东的产业动能辐射至全国。

手工业赋能,擦亮“齐鲁有礼”文化金名片

在工业化进程中,传统民族手工业如何焕发新生?山东的答案是将之系统性地融入现代产业体系。该省将民族手工业纳入《山东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5-2027)》,通过全面调查摸底,建立起涵盖10大类别、240余个手工业企业(合作社、个体)和19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品牌清单,其中国家级项目44项,省级项目50项。

这一系列凝聚齐鲁文化特色的成果,已汇聚成“齐鲁有礼”区域公用品牌,并在国家民委举办的推介会上作为全国8个省级重点品牌之一亮相,实现了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双重提升,为民族地区产业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山东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系列举措的核心,在于通过工业化思维、品牌化路径和产业链整合,激活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山东的实践表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当产业的引擎在全民族同胞间同步轰鸣,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建设根基将更加坚实。(李若谷)

【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