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庆油田试油试采分公司作业四大队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身着工装时,是技术过硬的技能人才;谈及过往时,眉宇间尽显军人的刚毅。他就是郭军威,一名年轻的的90后中共党员,从2009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坚持在修井一线挥洒汗水,诠释着新时代作业人的铁军担当。
初入岗位:在泥泞井场锤炼真功
1992年出生的郭军威,身上总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脱下军装穿上工装的他,面对轰鸣的修井作业机和泥泞的井场,没有丝毫退缩。"从成为作业工的第一天起,我就爱上这个充满挑战的工作。"这句朴实的话,成了他扎根一线的初心。
为了尽快掌握井下作业修井技术,他白天跟着老师傅爬井架、站井口起下管柱,把每个操作步骤记在本子上;晚上在宿舍啃《井下作业工》技术手册,对照白天的实践不断琢磨。夏日里,井场温度高达40℃,他的工装湿了又干,结出白花花的盐渍;寒冬时,零下20℃的低温中,他操作工具手指冻得发紫仍咬牙坚持。
这份执着让他的修井技术突飞猛进。别人需要半年才能熟练操作的修井流程,他三个月就能独立顶岗;复杂的井下落物打捞处理,他总能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凭借出色的表现,他先后斩获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员工等荣誉,2016年又在大队“三十佳”表彰活动中被评为大队十佳员工。这些荣誉背后,是数不清的日夜坚守,是在数百口井场积累的实战经验。
角色转变:从技术骨干到管理先锋
2021年末,顺利通过竞聘的郭军威走上作业八队副队长岗位。从生产操作岗到基层管理岗的跨越,让他一度感到迷茫:"突然要协调班组、把控安全、对接生产,感觉浑身的力气不知道往哪使。"
但军人不服输的劲头让他迅速调整状态。"要想把工作干好,必须把学习摆在突出位置。"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提前一小时到队部,梳理当天工作重点;每周抽两个晚上向队长请教管理方法;每月组织一次自我总结,找出工作中的疏漏。
他带着笔记本跟班作业,把各班组的施工难点、员工的操作习惯一一记录;在调度会上,他认真观察队长如何分配任务、协调矛盾;遇到棘手问题,他先自己琢磨解决方案,再向同事请教优化。三个月后,这个曾经"不知所措"的新副队长,已经能从容应对队伍管理中的各种挑战。
担任副队长后,郭军威把军队的纪律作风带到了安全管理中。他要求员工"做每项工作时,都要根据工作性质,把安全问题想在前头"。在他的推动下,队里每周开展"安全经验分享"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剖析事故案例:从油管滑落可能造成的机械伤害,到井喷失控的重大风险,每个案例都结合队里的实际操作进行复盘,坚决将井控风险扼杀在萌芽中。
针对岗位员工的习惯性违章,他创新推出"三查三改"制度:查操作流程是否规范、查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查应急准备是否充分;改侥幸心理、改麻痹思想、改粗放习惯。一次巡查中,他发现一名员工图省事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带,当即叫停作业。"不是我较真,"他当着全体员工的面严肃地说,"在井架上多系一根安全带,就是给家人多一份安心。"这样的坚持,让作业八队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40%,成了大队里的"安全标杆"。
转战十厂:六十天的风雪兼程
2025年初,为深入贯彻落实分公司“扭亏解困”工作部署,进一步开拓大队外埠市场,刚上任生产办副主任的郭军威主动请缨,带领三支小修队进驻采油十厂施工。当时正值隆冬,十厂作业区的井位多分布在耕地中,井位受限严重,且最低气温达零下32℃,施工条件异常艰苦。
"作为党员,就得啃硬骨头。"他带着队伍驻扎在临时驻地里,开启了连续60天的奋战。这60天里,他每天行车超100公里,将采油十厂作业一区200余口井位的坐标、井况烂熟于心。白天,他在各个井场间奔波,协调车辆调配、监督施工质量;晚上回到驻地,还要处理生产数据、规划次日工作,常常忙到深夜。
从白雪皑皑到绿草茵茵,当春回大地时,郭军威带领十厂外埠施工小队高质量完成了37口井的施工任务,合格率达100%。而在临时驻地中的棉工服、棉工鞋,成了他与恶劣环境抗争的不朽勋章。
从戎装到工装,变的是衣着,不变的是精神。郭军威用十六年的坚守,在油田大地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答卷。他就像一口不断喷出能量的油井,把军人的忠诚、党员的担当、作业人的执着,融入每一次起下油管的动作里,写进每一份合格的施工记录中,在助力分公司全面开启“五个成长进步曲线”的决策中不断贡献新的力量。(王文阳)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