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洪伟 中国工业报 曲长辉
(一)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有石油的地方,一定有打井的人,干打井的人苦。
夏季高温酷暑,蚊虫叮咬;雨季接受大雨的洗礼,在井场上干活就像“过草地”,冬季数九寒天,北风刺骨,“新兵”干活儿,有些吃不消,累得你腰直不起来。
“小伙子,咱们钻井可苦啊!”刚分到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30151钻井队的那天,队长就对他说。“没事儿,我当过兵,不怕苦,能坚持住!”于龙说。再说了,放弃,这也不是当过兵干的事儿。
当“铁人”,哪那么容易。
干钻井的,是个技术活儿,需硬功夫真本领。干活儿,得讲究安全、效益,否则,累得一个月没挣多少钱。“闹”心了,就容易“跑”路了。
“智者为王”。队里,实行岗位练内功,把过成。
这是,机制上的创新。
这是,写给井架“忏悔的记录”。
助力井架!开拓自己!
(二)
许多故事,发生在井架里。
当年,于龙就算一个,带着梦想,“伙”着搞创新。
说干就干,从身边的弄,解决生产中问题。
在工作中,他发现目前钻井用钻井液泵大多使用剪销式过压保护,而且是唯一保护,其存在放喷不准确,机械反应慢,复位施工复杂等缺点。
咋能解决这一缺憾,又安全又不浪费成本支出。
出“大招”,堵住“出血点”,增加“增效点”。
“亮剑”。于龙觉得研究出能有超压自动智能保护装置。队长、书记和大家的“抬爱”,经过多次现场试验和试用,他成功发明出了《钻机超压停泵自动保护装置》,成功避免了由于差压保护不及时而导致的国家财产的损失,也保证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老高兴了。对了,此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
钻井人,有了新效益观: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弄出了“名堂”,工作岗位变成创效岗位,创新创效就是“创”造生产力。
于是,钻井人牢记嘱托担使命,围绕“进尺、质量、效益、安全”,开展“‘三立’,我为公司降本增效做贡献”主题竞赛,都成了创新创效的对象。
近两年来,大庆油田钻探钻井二公司征集成果97项,合理化建议233条,推广应用成果31项。
(三)
干钻井的人,越干越来劲儿。
大伙儿“啃”知识,富“脑袋”,全员导师带徒。
养钻井设备,越养越富,“口袋”鼓鼓的。
于龙搞革新,弄上瘾了。党员,就得有担当。
这不,他对治理噪声污染赶上兴趣了。
野外钻井施工,因气马达噪音过大,经常会“停摆”。
一个多月里,于龙找“伙伴儿”研究,先后进行了四次设计和整体改进优化,弄出了一个《多腔筛板复合式消音器》。经过试验,相比老式多降噪8%左右,做到了体积小、降噪好、安全系数高、功率不降,这项发明成功解决了气动发动机产生的噪音污染问题。产品在井队成了“抢手货”。这项发明还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他的这项成果获得全国大赛三等奖。
钻井“新兵”13载,于龙立足岗位,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先后完成技术发明和小改小革22项,老富有了。
养肥井架,富了自己。现在,钻井创新创效小哥月收入奔“小康”。而13年前,他月收入3K。
对了,创新创效小哥于龙,他现在是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30151钻井队副队长。
客户端
媒体矩阵
企业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