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中国拟建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该方案计划,深圳市到2026年底全面建设全球低空经济总部研发中心、高端智造中心、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其中包括到2026年底,建成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低空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监测等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全文


中国拟建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 国内电信巨头抢先布局

       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旨在解决低空飞行器的“看得见、管得住、飞得顺”问题,目前通信网络方面,5G-A是当前主力,未来有望向6G演进。低空飞行器需要稳定、高速、低延时的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飞行控制。现有的4G/5G网络主要针对地面优化,对低空覆盖存在不足。5G-A通过在基站侧进行软件升级或硬件扩容,并创新性地采用“一张网双载波”等技术(一载波对地,一载波同时服务低空和地面),结合波束调整与参数优化,实现低空连续覆盖;此外,还可以建设低空专网,如在特定区域(如机场、工业园区)为无人机等部署专用网络,满足高安全性、大带宽需求;最后,卫星互联网(星地一体)可作为补充,为偏远地区、海洋等场景的低空飞行提供通信保障,是未来6G的重要方向。【全文

“十五五”低空经济或迎大发展 政策体系料将进一步完善


       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惠铮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处于战略准备期和起步阶段,其高质量发展关键取决于空域、航空器、基础设施、市场需求、法规标准体系五大核心要素的协同发展与完善。王惠铮还指出,发展低空经济应当在航空器适航审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市场准入、安全监管等多方面加强研究和谋划。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的成立及相关部委的有力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将更加清晰,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十五五”时期,低空经济将在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基础上,步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全文

突破卡脖子!这个赛道即将诞生龙头企业!


       中网信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王一鸣近日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将形成“新技术赋能老产业、老基础支撑新业态”的良性循环,并通过产业链重构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王一鸣认为,低空经济硬件制造正从“玩具级”向“工具级”再到“交通级”进化,其核心逻辑是:场景定义产品→产品重构供应链→供应链催生新业态。他指出,中国企业凭借消费电子制造积累和场景创新优势,已在该领域形成“微笑曲线”两端(即研发和市场)的掌控力。下一步突破适航认证、能源动力等“卡脖子”环节,可以实现从“无人机大国”到“低空经济强国”的跨越。【全文

各地发力竞逐低空赛道 推动我国领跑全球低空产业


       当前,伴随低空飞行关键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拓展、市场需求激活,低空经济正从“小众试验”走向“大众视野”。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中国民航局成立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行动方案相继出台,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和政策牵引。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摩根士丹利曾预测,到2040年全球低空经济规模将达1.5万亿美元(含城市空中交通、物流、巡检等)。【全文

中国工业新闻网2025年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