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闻育旻 王棕宝
当前,伴随低空飞行关键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拓展、市场需求激活,低空经济正从“小众试验”走向“大众视野”。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中国民航局成立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行动方案相继出台,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和政策牵引。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摩根士丹利曾预测,到2040年全球低空经济规模将达1.5万亿美元(含城市空中交通、物流、巡检等)。
尽管发展迅速,低空经济仍面临空域划设精细化不足、安全标准不统一、公众接受度待提升等问题。中网信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王一鸣在接受中国工业报专访时透露,下一步需要完善法规体系、加快基建配套、培育应用场景等。
王一鸣指出,低空经济的加速本质上是技术、政策和市场协同作用的结果,其潜力不仅在于单一产业,更在于重构城市空间资源和区域经济格局。各省份的竞争将进一步催化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中国在全球低空经济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各省加快试点竞逐低空产业主导权
我国已有多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争相布局低空经济。而行动迅速的个别省份已经开始试点低空经济具体应用场景。
2024年7月,广东省广州市发布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20条”,其中发布了12个低空经济及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场景,并明确到2027年在全市布局100个常态化起降点。
2025年7月31日,广东省深圳市发改委正式发布《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提到深圳将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到2026年底,深圳市低空经济产值规模突破1300亿元,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开通载人、载货飞行等各类低空商业航线1000条以上。
图片来自摄图网
2024年,江苏省发布《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推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联合长三角城市打造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据统计,仅过去3个月,长三角地区新增和试飞的低空载客航线已超10条,覆盖苏州、南通、合肥等地,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2024年以来,苏州开通各类低空航线超百条,初步形成“半小时空中通勤圈”,不仅给人们出行和文旅消费提供了新体验,也为苏州低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2024年9月1日,苏州还发布了全国首部地方性低空空中交通规则《苏州市低空空中交通规则(试行)》,从服务管理、运营管理、空域管理、飞行活动管理、飞行保障等方面,对低空空中交通规则进行了规定,进一步赋能低空经济发展。
2025年初,上海和江苏、浙江多条低空航线相继开通。3月18日,连接“上海浦东—嘉兴南湖—苏州金鸡湖”的首条低空交通环线正式首航。据悉,这条低空交通环线总长275公里,主要针对浦东、嘉兴、苏州工业园区等有商务出行需求旅客以及有时间要求的乘客。直升机最高时速可达230公里,最大航程超过560公里,巡航平均时速180公里。从嘉兴南湖出发,乘客可以在35分钟和25分钟内抵达上海浦东和苏州工业园区,极大地缩短了城市间的通勤时间。
不仅如此,2月20日,海门至上海浦东的双向低空载客航线正式开通,首飞成功。这条航线将原本2小时的车程缩短至43分钟,为居民和商务人士提供了高效出行选择。在物流领域,3月10日,南京江宁开发区首条低空物流航线成功试飞,采用6G无蜂窝通信技术实现高精度定位,运输时间成本降低近50%,标志着低空物流的正式落地。
除了沪苏,安徽合肥近年来也抢抓低空经济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
2024年11月,合肥建成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布局起降点等基础设施,支持企业开展eVTOL载人商业运营探索。合肥支持企业开通载人eVTOL、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对开设经民航部门审批的载人eVTOL航线的企业,分类别给予补贴;对开设经民航部门审批的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的企业,分机型、架次给予补贴,每家企业每年度补贴最高1000万元。据悉,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已向中国民航局提交申报申请全球首张运营合格证,其商业化常态化飞行航线有望在合肥开通。
王一鸣指出,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抢抓这一机遇,需从政策创新、技术攻关、场景培育、生态构建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首先是地方政府,要构建制度创新试验田,尝试空域管理破冰,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工具箱创新;其次是企业端,要加快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探索技术突破路径(动力系统/飞控系统),商业模式创新,适航认证加速;再次是研究机构,要构建产学研转化闭环,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国家级测试基地(测试验证体系)、打造人才培养矩阵;最后是区域协同发展策略,要加强产业上下游城市协同协作,共同开拓培育创新场景落地。
他认为,地方政府需扮演"场景设计师"角色,企业聚焦"技术产品化"突破,研究机构承担"创新加速器"功能。三方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如深圳悬赏1亿元征集城市空管方案)形成合力,最终构建"基础设施-核心装备-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低空经济的竞争,本质是区域产业组织能力的较量,唯有超前布局者方能赢得未来天空之城的主导权。
发改委坚持“全国一盘棋”推进将深度改变百姓生活
2024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作为统筹全产业链发展的专职机构,标志着低空经济政策进入系统化推进阶段。在王一鸣看来,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有利于破解跨部门协同障碍。通过召开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网联系统等专题座谈会,联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协同施策,实现从“多头管理”到“统一牵引”的转变。
中国工业报在采访中了解到,低空经济发展司的设立,解决了低空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职能分散、协调低效问题,为低空经济提供顶层设计支撑和跨部门执行抓手,加速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格局。
2025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推动做好低空经济发展专题会议时明确表示,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政府和市场、当前和长远等方面关系,谋划编制好低空经济发展“十五五”相关规划,全面筑牢安全底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因地制宜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图片来自摄图网
展望“十五五”,随着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共振,低空经济正从“蓝图规划”加速迈向“现实落地”,推动城市从“平面扩张”转向“立体生长”,让这片“天空蓝海”成为惠及民生、赋能发展的新沃土。
“当前,地面可利用的交通资源已接近或达到‘天花板’,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物流效率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推动交通体系从二维(地面)向三维(低空)拓展,才能有效破除物流低效的瓶颈,解决地面交通拥堵问题。”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惠铮对中国工业报说,展望“十五五”,低空经济最大的应用场景在于物流与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发展低空经济是应对地面交通资源枯竭、提升物流效率、缓解城市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同时,低空经济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它产业链条长涉及上游原材料、中游的技术集成(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以及下游的多元化应用场景。此外,它覆盖全产业能有效提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效率并降低成本,其发展离不开低空飞行活动的支撑。
聚焦低空经济“十五五”发展,中网信低空经济研究院院务会常务副会长兼适航部主任李亦工指出,要避免高谈阔论,而是要聚焦到县域扎根。因为县域才是低空经济落地主力。首先要自上而下:吃透中央政策和地方指导文件;其次,要自下而上挖掘县域需求,匹配物流、农业喷洒、工业巡检等应用场景;第三,补齐基础设施缺短板,县域起降点不足,将起降点纳入城市更新中,每县建1个机场+多个起降点(镇级覆盖);政府主导投资低空智联网,民营资本参与起降点建设;第四,要解决运营成本高的痛点,规模化降本,探索“公交化”运营模式。让无人机服务像“地面公交”一样普及,成本降至百元级,激活万亿蓝海市场。
王一鸣谈到,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将深刻改变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从物流配送、出行方式到娱乐体验,甚至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包括:第一,更快的物流配送,从“次日达”到“分钟达”。急用药品、生日蛋糕等可“即时达”,足不出户享受新鲜农产品,农村消费者享受与城市同等的物流服务;第二,城市出行革命:从“堵车”到“打飞的”,通勤时间缩短50%以上,节假日跨城出行多一种选择;第三,低空旅游与娱乐:从“地面观景”到“空中体验”,直升机/无人机游览,无人机灯光秀取代传统烟花,旅游打卡方式升级。
他也指出,对消费者而言,低空经济意味着更高效、更酷炫、更便捷的生活方式,但也需适应“头顶上的繁忙交通”带来的新规则。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需在技术、法规和公众教育上协同推进,才能真正让这一经济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实习生陈亦夏对本文亦有贡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