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拟建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 国内电信巨头抢先布局

©原创 作者: 王棕宝 闻育旻 耿鹏飞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04 14:06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王棕宝  闻育旻   耿鹏飞

如火如荼的低空经济赛道,近期因低空基础设施的一系列最新进展而备受关注。

7月31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该方案计划,深圳市到2026年底全面建设全球低空经济总部研发中心、高端智造中心、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其中包括到2026年底,建成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低空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监测等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

来源:摄图网

深圳方案公布前一周,7月23日,在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发展大会上,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副秘书长黄伟宏宣布,《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版)》(以下简称《框架指引》)正式发布。该《框架指引》明确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是以无人驾驶航空器基础设施为主,同时兼顾了传统通用航空基础设施构建的原则,包括传统设施与新型设施衔接的系统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型航空器运行及相关业态的实用性,低空新型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发展的有机融合协同性,人工智能及低轨卫星等新技术在低空经济领域应用的创新性。

中国联通数智应用首席专家、联通数科CTO杨海明博士近日在接受中国工业报独家采访时表示,推动低空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安全置于首要位置。按照安全健康发展的方向,在低空基础设施领域,可以用“五网合一”(五网即通信网、感知网、导航网、气象网、算力网)为底层架构,去构建整个空中交通的指挥体系。

“三分在天、七分在地”  低空基建安全最关键

“有人说‘低空经济三分在天空,七分在地面’,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吕本富近日在北大国发院召开的中国低空百人会上演讲时表示。

吕本富教授解释,地面的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才是场景的完善,以及低空经济发展的要点,而不一定是飞行器。

杨海明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进一步指出,当前制约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尚未形成高效可靠的空中交通指挥体系。目前,飞行器本身的技术障碍已基本突破,“飞得起来”已不是主要问题;低空经济的商业模式也得到验证,重点已转向如何通过优化运营来持续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杨海明在访谈中特别强调,国家发展改革委所提出的“安全健康发展”这一原则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指出,“安全”被明确置于“健康”之前,这一表述顺序准确把握了低空经济建设的核心原则——没有安全,就谈不上健康发展。未来的低空交通不应是无序的空域利用,而应是基于精密规划的立体交通网络。他进一步提出,通过构建以“五网合一”为底层架构的指挥体系,能够为实现这一高度系统化、数字化的空中交通管理提供坚实支撑,从而确保低空经济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谈到具体“五网合一”底层架构时,杨海明指出,低空基础设施要具备“通感”能力。

一个是“通”,需要要求所有的飞行器具备通信能力,就像我们的手机一样,手机跟基站通讯报告定位,以后所有的飞行器也会实时反馈正在什么位置上空;另一个是加上“感”的能力,我们要对整个的立体空间位置会有一个大概的定位,这样再匹配一些编码,就形成了整个空中交通的指挥体系,杨海明认为,接下来几年将是电信运营商的重头戏。

中网信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王一鸣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通感一体”技术是5G-A(5G-Advanced)的重要特性。即要求通信基站在提供通信服务的同时,也具备类似雷达的感知能力,可以探测、识别和跟踪低空目标,这能有效解决“黑飞”无人机的监测难题。

“为了解决‘黑飞’的问题,我们建议政府要求所有的飞行器都要带通讯能力,也就是要每个入网的无人飞行器和一个实名的5G号卡进行绑定,并进行平台注册登记。”杨海明说。

来源:摄图网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天津低空经济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宁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在运营商视角下,低空基础设施需突破传统地面基建范畴,构建“硬基建+软基建+数字基座”的三维体系。

其核心构成首先包括硬基建(物理层),如分布式垂直起降场、通用机场、测试基地构成的起降网络,支持高频次飞行作业的电动充电桩及储能设施组成的能源网络,以及由雷达、5G-A通感一体基站、气象监测站等组成的感知硬件网络,实现对低空全域环境的动态监控。

其次,软基建(空域管理层)包含提供航路规划、气象预警、应急救援等功能的飞行服务系统,以及实现空域流量管理、飞行审批、非法目标识别的监管服务平台。

最终,数字基座层(通感算智融合,即通信、感知、算力与智能的深度融合)是核心支撑,它整合了保障超视距飞行控制与高精度定位的通信网络、实现1500米内亚米级无人机追踪的感知中枢,以及支持实时空域数字孪生与资源调度的算力与智能平台。

运营商需通过构建“设施网”(物理节点)、“空联网”(通信感知)、“航路网”(3D数字空域)和“服务网”(智能管服)这“四张网”,形成全域覆盖、弹性扩展的系统生态。

康宁认为,“通感算智”一体化数字基座为解决低空经济中的协同难题提供关键支撑。其系统功能具体表现为:

通信-感知融合,有效解决传统分立部署成本高、协同难的问题,满足eVTOL等高密度调度需求;算力-智能协同则通过异构硬件云平台动态编排资源和AI驱动的智能决策引擎,支撑大规模设备接入管理。

其战略价值在于驱动产业范式升级:

技术聚合层面,它成为低空经济的“操作系统”,实现空域资源可计算化和飞行服务标准化,为应用提供统一接口;产业升级层面,硬件复用显著降本增效,开放能力平台加速无人机物流、空中出租车等场景生态扩展;国家战略层面,它以“数字基座”模式突破传统硬件局限,支撑低空经济规模迈向万亿级,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

因此,通感算智基座是低空经济从“设备联网”迈向“空域智能”的关键跳板,需通过运营商主导的“四网融合”重构低空生产力关系。

4G/5G存短板  电信巨头竞合低空网络

康宁对中国工业报表示,现有4G/5G网络在低空覆盖中存在显著短板,主要表现为三维覆盖不足、抗干扰能力弱及感知功能缺失。他认为,5G-A/6G技术通过通感融合、智能抗干扰与动态组网三大革命性方案突破上述瓶颈。

康宁指出,在多个城市积极投身低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进程中,明晰可全国推广的通用能力以及现行法规与技术体系间的适配缺口,对推动低空经济稳健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具备全国推广条件的通用能力在空域管理算法方面主要有网格化管理算法和飞行冲突避免算法。

杨海明对中国工业报说,“深圳提出到2026年,建成一个智慧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系统,联通参与了深圳的基础设施系统建设。”

在安阳,联通助力申报民航试验区,运营5G泛在低空测试中心,打造高度200至3000米,面积1200平方公里的5G对空网络覆盖区域,成功开展大规模5G低空智联网技术试验。

在北京延庆,中国联通围绕八达岭景区及石峡镇民宿建设8个通感一体站点,开展低空通信和监管试验验证及低空应用探索。

来源:摄图网

中国工业报了解到,中国联通在全国部署近200个低空试验基站,开展低空网络覆盖、低空组网、通导监等技术验证;目前现网已实现300米以下的全面网络覆盖,无人机业务专网信号覆盖最高可达3000米,同时感知入侵率最高可达95%。

在浙江省桐庐县,联通数科构建的“全链条低空物流运营服务体系”为山区老人用无人机送餐解决了老人用餐难问题;在青岛,助力推出国内首个数字低空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构建集成政务管理和无人机运行管控于一体的智慧低空一体化共享平台,满足青岛市多种城市治理场景政务应用,打造了全市低空资源共享应用体系。

杨海明认为,未来3-5年,在低空通信基础设施方面,空天地一体网络、通感一体网络,以及智能化组网是未来方向。为匹配低空通信基础设施,在大网的基础上,定制航线组网及关键点网络将是未来网络演进的方向。“实话说,低空网络我不认为是像现在手机网一样的大面积覆盖的网,它应该是基于航点和航线的专业网络。”杨海明说。

在谈及未来低空经济中的网络建设时,杨海明指出,国内各大运营商在更广泛的层面需协同合作。低空通信网络作为一类新型基础设施,其建设往往涉及跨域协同、标准统一与生态共建,仅靠任何单一企业难以完成。运营商之间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才是推动整个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路径。

王一鸣也表示,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旨在解决低空飞行器的“看得见、管得住、飞得顺”问题,目前通信网络方面,5G-A是当前主力,未来有望向6G演进。低空飞行器需要稳定、高速、低延时的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飞行控制。现有的4G/5G网络主要针对地面优化,对低空覆盖存在不足。5G-A通过在基站侧进行软件升级或硬件扩容,并创新性地采用“一张网双载波”等技术(一载波对地,一载波同时服务低空和地面),结合波束调整与参数优化,实现低空连续覆盖;此外,还可以建设低空专网,如在特定区域(如机场、工业园区)为无人机等部署专用网络,满足高安全性、大带宽需求;最后,卫星互联网(星地一体)可作为补充,为偏远地区、海洋等场景的低空飞行提供通信保障,是未来6G的重要方向。

作者:王棕宝 闻育旻 耿鹏飞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