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泰兴经济开发区,以长江为纵轴拉开,120余家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化工企业沿轴分布。这片开发面积近20平方公里的土地,诞生了23个“世界单打冠军”产品。
作为全国最早的专业性精细化工园区之一,泰兴经济开发区连续11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前10强,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平均每平方公里产生近6亿的利润额的泰兴经济开发区,成为持续增长的产业“海拔高度”、泰兴经济发展的底气。
从“论吨卖”到“按克售”
泰兴经济开发区西侧,一声汽笛长鸣。新浦化学(泰兴)有限公司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99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运输船“贝达弗”号轮顺利停靠,近5万吨乙烷等待卸载。
建链群,造“强磁场”。泰兴经济开发区链式发展的第一棒,就是从新浦化学开启的。
“整个园区每年有100多万吨的烯烃需求量,如果不能实现烯烃自给自足,产业链安全性将受到很大影响。从2019年开始,新浦化学就以每年不少于8船的运输量进口乙烷原料。”新浦化学发展研发中心经理吴震见证了乙烷运输船首次到港靠泊的场景。随即,我国首套由乙烷、丙烷裂解制备乙烯的装置投入使用。以此为起点,直接改变了园区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依赖进口的窘况,也让泰兴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内第七个拥有“大乙烯”的园区。
如今,作为国内首个进口乙烷产品企业,新浦化学拥有年产75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90万吨氯乙烯装置、32万吨苯乙烯装置、65万吨乙烯、12万吨丙烯裂解装置等多套世界级规模的化工装置,打造出氯碱和烯烃两条产业链。
园区内130公里的公共管廊,让产业链有了具象化呈现。新浦先进的离子膜烧碱技术为格林美钴业提供了质优价廉的烧碱原料,产生的氯气引来世界500强企业阿克苏诺贝尔、法国爱森絮凝剂等27个项目落户,乙烯项目让无锡怡达、南京红宝丽的环氧丙烷,金江化学的丙烯酸丁酯二期纷纷落地投产……在链主头雁作用带动下,链属配套企业“卡位入链”,从液体化工码头到园区企业,从企业到企业,78%以上的产品不出园区实现内部消耗利用,产业链条不断向下延伸,蜿蜒出全国精细化工领域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园区。
“前端生产需要的工业碱能直接从管道运输,再加上园区内的污水处置和蒸汽集中供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生产成本。”格林美泰兴公司总经理董跃斌说起格林美布局泰兴的初衷,除了丰富的化工产业资源,园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水平也是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们生产的电池正极前驱材料四氧化三钴,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三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
管道长廊运输间,一个个世界级先进产品打上了“泰兴制造”的标签。“过去‘论吨卖’,到了精细化工‘论公斤卖’,现在已经做到新材料‘论克卖’。”泰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概括了产业集聚发展带来的结构性效益。在泰兴经济开发区,已探索形成了“加强原料保障‘补链’、横向拓展‘强链’、精深加工‘延链’”的链式发展路径。
创新驱动下的“双链共舞
在济川药业1号液体楼内,国内最大、最先进、最高端的中药制剂车间分布其中。22条全自动生产线同步开启,实现了理瓶、洗烘、灌装、分装、灭菌、干燥、灯检、包装、入库工序的自动化。轮轨转动,济川药业明星产品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产能超40亿元。
“济川药业正加大力度推进‘智改数转’,在生产、销售、研发、服务等全环节推进数字化转型。”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秋言表示,济川药业将中药研发和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聚焦“儿科、口腔、呼吸、消化、妇产”等领域,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分别在泰兴、南京、上海三地构建自主研发基地,目前已成功实施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药标准化项目、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中药现代化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
如此“双链共舞”,正在各个产业领域上演。去年6月,夏禾科技新型OLED材料产业化量产项目正式在投产。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OLED有机发光半导体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项目达产后,产量将占据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为OLED材料实现国产化迈出了坚实一步。
去年7月,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位于地下700米的中心探测器完成了有机玻璃球赤道层的安装。这个目前世界上规格最大的单体有机玻璃球,由泰兴市汤臣(江苏)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生产。企业通过设备、研发和工艺攻关了项目进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如期完成现场安装。
如今,泰兴经济开发区依托江苏省首批试点的化工中试基地,整合园区新材料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构建“化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一产业一高端研发平台”为原则,着力打造与产业领域相对应的新型研发机构群,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创新资源全程领跑。
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建圈强链与创新引领融汇其间,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足、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群在这里开花结果。
提升“含绿量”走绿色发展之路
站在泰兴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向西远眺,云团之间,天光倾泻,点点“碎金”在风中闪烁。不远处,天星洲“生态岛”试验区横卧江面,过境停歇的候鸟振翅欲飞,乘着汽笛声渐远,壮阔之景尽收眼底。
如果从空中俯瞰,绿廊如翠链将以上两个场景与泰兴经济开发区紧密相连。回望泰兴经济开发区的绿色发展之路,这里以传统化工产业起家,曾因化工污染成为百姓眼中的众矢之的,工厂烟囱所到之处,也留下一块块“生态伤疤”。多年环保沉疴下,泰兴下决心铁腕治污,短短数年便从化工城跻身“国家级生态市”,亮出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
“十三五”期间,泰兴市划出50%的长江岸线实行永久性保护,启动实施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建设工程,完成长江岸线造林2000亩,恢复湿地3000亩,建成尾水净化湿地工程80亩;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规范实施污染地块治理,全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当半马鸣枪,江畔晚风与连绵绿意交织,一切绿色发展成果与市民同享,“生态立市”落地有声。
狠抓环境治理的同时,从龙头企业到园区,也在加速驶向节能环保的高端制造、专业服务领域。泰兴经济开发区实施“绿岛”计划,在现有污水处理能力达11万吨/日的基础上,推进总投资32.2亿元的5万吨工业污水厂、生态湿地、污水管网“一企一管”明管化改造等工程。(刁丽丽 巩欣然 卓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