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安徽省宣城市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发挥内河造船的优势,共建造船舶220条,计23万载重吨,产值达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0%、520%和310%。据皖江船检局局长周文生介绍,2009年宣城市造船业强势反弹,新船检验业务占整个皖江片区的半壁江山,居安徽省榜首。
前些年,宣城市一些船东为了降低成本,私自在河滩上无图纸、无资质、无材料合格证进行“滩涂造船”,这些“三无产品”极大地损害了宣城市造船业的声誉。为了发展、壮大造船业,必须提高技术含量。为此,宣城市海事局会同宣城市发改委、安监局以及地方政府整合造船资源,将水阳江的数个低层次造船点取缔,组成水阳和南江两个船厂,建立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体系;邀请安徽省船检局、安徽省工防科工办船管办加强技术指导,按照京杭运河、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要求,加强船厂图纸设计审批管理,促使造船质量发生质的飞跃,顺利通过省国防科工办验收,并取得国家三级一类造船企业许可证,可建造长达120米的内河船和达60米的内河特种船。从“三无”产品到树立自己的品牌,由乱到治,宣城市造船业终于由“滩涂”完成向国家级正规军的转型。
造船是个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了改善融资环境,建立一个长期、有效、顺畅的融资渠道,宣城市海事局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融资模式,在安徽省率先推出“船舶产权抵押贷款”,海事局办理船舶产权抵押登记,金融机构利用船舶产权抵押贷款,在没还清贷款前海事局禁止船舶买卖转港,而保险公司则为船舶提供保险,形成“船东—海事局—金融机构—保险部门”四方合作的模式,完善了船舶建造融资平台。
据宣城市海事局船舶登记部门统计,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宣城市共办理船舶抵押贷款327笔,融资2.3亿元。宣城市联手金融、保险部门打造融资平台,推出船舶抵押贷款,并一度试行在建船舶临时抵押、异地造船抵押等形式,为造船业推波助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关注的焦点。
作者:qdb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