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备

中工评论:从机床展看工业母机如何定义中国制造新坐标

©原创 作者: 经晓萃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5-21 14:32
分享到:

5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主持召开第十四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聚焦加快推动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听取工业母机企业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这一会议的召开,不仅彰显了国家对工业母机产业的高度重视,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乐成表示,工业母机,作为“制器之器”、“自强之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扎扎实实搞自主创新,建强中试验证平台,补齐产业链短板弱项,实现“化点成珠、串珠成链”。

而中国机床行业的崛起,正是始于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这种突破在展会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上,武重集团的CHX5240i智能数控双柱立式铣车加工中心凭借100%国产化关键部件,在航空航天领域实现复杂工件的高精度加工。华中数控的“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用全球首创集成AI芯片与大模型,将编程时间从半小时缩短至三分钟。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机床正从“组装制造”向“自主创新”跨越。

科德数控的案例更具说服力——其五轴机床国产化率超90%,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达85%,不仅打破国外垄断,更在航空发动机叶片等“大国重器”制造中实现规模化装机。技术突围提升了国产机床的精度和效率,更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国企的“链主”作用在展会上尤为凸显。通用技术集团整合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老牌企业,构建覆盖全领域的智能矩阵。华中数控联合秦川机床等18家行业巨头,发布全球首批智能机床,形成“抱团创新”的合力。生态协同加速了技术攻关,通过数据共享与标准统一,推动轴承、刀具等配套产业的全面升级。

正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所言:“需求端与供给端的深度合作,为高端装备自主化开辟了新路径。”协同创新的模式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乐成表示,要高度重视产业生态建设,避免“内卷式”竞争、同质化发展。

这一要求不可谓不及时。可以看到,智能制造浪潮下,机床正从“机械装置”进化为“智慧单元”。然而,机床发展繁荣背后亦有隐忧。

展会上,五轴机床、车铣复合设备几乎成为每家企业的“标配”,产品参数高度趋同,功能设计缺乏差异化。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将未经验证的设备匆忙推向市场,导致客户投诉频发。国内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和第三方验证机构,企业自检水平参差不齐,这不仅损害客户信任,更可能让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面对挑战,机床行业需告别“什么火就做什么”的跟风模式,鼓励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建立国家级产品准入机制势在必行,制定相应细分领域的技术标准,避免参数虚标乱象。企业需跳出传统营销思维,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亮相海外顶级展会,提升品牌话语权。

机床展如同一场行业“体检”,既展现了肌肉,也暴露了暗伤。一方面,国产化替代与智能化转型的成果令人振奋;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与外部风险仍需警惕。未来的竞争,中国机床行业发展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生态与制度的较量。唯有以差异化定位避开内卷,以标准建设筑牢根基,以开放协同应对挑战,中国机床才能真正从“跟随者”蜕变为“引领者”,在全球高端制造的版图上刻下“中国坐标”。

作者:经晓萃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