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霍悦
“加班是工作常态,熬夜是家常便饭,咬咬牙就过去了。”凭借着这份“咬牙精神”,她和团队一起,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不仅打破国外垄断,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盾构,还扛鼎国产,让“民族盾构梦”登上世界一流舞台。
王杜娟,中铁高新工业总工程师兼中铁装备集团首席专家,是从普通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成长起来的盾构行业顶级专家,也是今年新当选的全国劳动模范。
2001年,王杜娟从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专业毕业,进入中铁隧道股份新乡机械制造公司工作,并在工作中开始关注隧道施工的核心装备——盾构。
而在当时,国内盾构市场长期以来完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制造周期长,关键技术也受制于人。为打破这一局面,同年该公司承担的“关于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的研究”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2002年10月,中铁隧道集团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时年24岁的王杜娟成为项目组18位成员之一。而随着这支“筑梦之队”的组建,我国盾构研发的新历程自此开启。
盾构是集机、电、液、气、传感于一体的大型自动化掘进设备,零部件多达1万个,单单一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项目组没有技术,没有指导,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为了印证研发数据,王杜娟和同事们不断往返施工现场,也正是从那时起,“咬牙精神”便一点点转化为她内心强大的驱动力。经过不懈努力,项目组逐步突破了刀具—刀盘与液压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等5项关键技术。2008年4月,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成功下线,实现了零的突破。
随后机器被应用到天津地铁项目,不但掘进速度快、地表沉降控制得也很好,成功穿越渤海大楼、张学良故居、“瓷房子”等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专家一致认为,设备的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在复合盾构制造领域的重大空白。
而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的掀起,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及中国中铁对盾构产业政策及资金扶持的逐渐加大,王杜娟的“民族盾构梦”有了更大的舞台,不仅针对重庆地质情况大胆提出硬岩盾构设计理念,还于2014年成功研制出当时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开辟了地下空间开发新工法。
从雪域高原到深海隧道,从冰封北疆到酷暑南国,王杜娟带领设计人员紧跟盾构掘进的步伐,足迹遍布全国40余座地铁建设城市,实现了“中国中铁盾构”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实质性跨越。
在王杜娟日历表中的“大事件”远不止于此:2015年,她和团队研制的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成功应用于蒙华铁路;2016年,当时国产最大直径12.14米土压平衡盾构机“麒麟号”下线;2017年,当时国产最大直径9.03米硬岩掘进机“彩云号”下线;2018年,当时国产最大直径15.80米泥水平衡盾构机“春风号”下线……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在王杜娟和团队的努力下,中铁工业如今横向已形成“大”“小”“异型”不同断面以及土压、泥水、硬岩不同应用领域的全系列盾构机产品,直径可覆盖2-18米,产品遍布国内辽宁、北京、河南、四川、广州、广西、安徽等40多个省市地区,同时,“中国造”盾构机已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朋友圈”越来越大。中铁盾构已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靓丽名片。
“我们从中国产品走向了中国品牌,中铁盾构的品牌在全世界已经响当当了。”这是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王杜娟汇报我国隧道掘进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情况时自豪的回答。“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虽然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但王杜娟始终坚守“科研报国梦”,在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中迎难而上,在攻占技术制高点的道路上攻坚克难,为推动盾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及产业化作出贡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