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徐如玉
据了解,中国石化于12月18日宣布,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在青岛建成。项目采用海水直接制氢与绿电制氢相结合的方式,每小时可生产绿氢20立方米,既为沿海地区消纳可再生绿电生产绿氢探索新方案,也为资源化利用高含盐工业废水提供新路径。
我国制氢总规模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制氢年产量将达到5,300万吨。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了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的发展思路,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即绿氢)的比例将达到70%。同时,制氢成本也随之下降,到2040年后,绿氢的成本将降到10元每公斤以下。
我国绿氢项目大部分集中在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华北),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在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和消纳场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内蒙古的绿氢项目最多,达105个。按照各省的绿氢规划,到2035年,吉林省的绿氢总产量将超过内蒙古。
到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9%。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20%。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占总需求量的60%。
工厂化海水制氢可采用工厂化运行方式,利用水上光伏电站生产的部分绿电,通过电解槽将海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所产氢气并入青岛炼化管网,用于炼化生产或氢能车辆加注,生产过程完全在工厂内进行。
海水制氢仍面临技术挑战。海水中约3%的盐含量以及杂质中的氯离子会对电解设备电极造成腐蚀,阳离子的沉积可能堵塞设备孔道,降低电解效率甚至损坏设备。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和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攻关,通过研发特制的关键设备和特殊工艺流程,成功攻克了耐氯电极技术、高性能极板设计以及海水循环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科研开发与应用场景的高度耦合互联。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