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备

创新引领 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能

©原创 作者: 霍悦 发表时间:2024-12-12 16:17
分享到: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创新成为影响利益相关各方战略博弈的关键变量。谁牵住了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12月12日,由工信智库联盟指导、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2024)”举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在讲话中指出。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本次发布会以“变局与应变之策——创新引领,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能”为主题,探讨当前形势下,中国制造业如何以创新为引领,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基于当前国际形势,李燕霞提出三点意见。一是以创新为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定位和布局;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要以用户为创新的根基、研发的方向,实现从产品时代到服务时代、用户体验时代的升级;要积极拥抱新兴产业和新型商业模式,开展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是深耕细作,筑牢制造业“基石”,发挥行业智库力量赋能新型工业化。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行业智库要在自身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形成强调实践意识与问题导向、注重战略性与应用性的鲜明特色,时刻关注和跟踪前沿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国家的决策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是从智库的“单兵作战”到智库的“协同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出智出力。希望工信智库联盟增强凝聚力,提升支撑力,实现“1+1>2”的最佳组合效应,助推智库成果高水平转化。希望信息院和机工智库再接再厉,发挥行业高端智库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践行新型工业化建言献策。希望坚持协同发展理念,发挥智库资源的集聚效应,共同为服务国家战略出智出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关键所在。”工信智库联盟秘书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表示,下一阶段,需要高度关注八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全力促进工业稳增长,推动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三是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重点产业链系统化突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四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是扎实推进工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六是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七是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八是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引导作用。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林松指出,在装备制造业变局与困局中,机工智库以智慧破茧。就产业集群建设,机工智库剖析区域资源与企业优势,整合分散企业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搭建平台促交流共享,优化要素配置降成本提高竞争力;在产业链建设上,机工智库梳理上下游关系,针对薄弱环节助力企业科研合作实现国产化替代,优化布局增强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在经贸摩擦领域,研发“全球贸易摩擦指数”;在先进制造领域,机工智库为企业引入数字智能先进技术,制定转型方案,提升生产效率、质量与柔性制造能力,为装备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会上,机工智库研究员围绕“变局与应变之策——创新引领,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能”的主题,发布了机工智库前沿观察和最新研究成果。

机工智库研究员马子惠在题为“加快构建‘五新’体系助力锻造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作为关键的新要素,高端装备既需要“强身健体”,不断向高速、高精、高可靠和高融合的方向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夯实未来产业发展根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更需要“躬身入局”,向装备+先进工艺、装备+应用场景、装备+人工智能转型,成为懂数据、连用户、谋战略的“工艺设计师”、智能制造系统的主体、新质生产力的高端“引擎”。

马子惠表示,通过构建“五新”支撑体系,激活装备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突破“新技术”,力争取得更多标志性创新成果;二是打造“新链条”,加快“补链”“固链”“强链”,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三是建设“新平台”,通过高水平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四是发展“新服务”,结合用户需求场景,开发成套、系列、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五是营造“新生态”,协同制造主体,结合“产学研用金”,加快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机工智库研究员贺疆澔在题为“人工智能赋能装备制造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制造业纷纷加速布局,装备制造企业凭借其在制造生产和市场方面的深厚积累,能够有效应用开放的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赋能企业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人工智能赋能可从生产的智能化、产品智能化、集成服务智能化三个主要方向展开,详细探讨人工智能在六大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业机器人、汽车、能源设备、智能成套设备、航空航天和医疗设备。

通过分析各领域面临的挑战及AI应用的前景,报告为企业提供了行动建议,帮助其迅速获得竞争优势。同时,提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四大关键布局:一是需求牵引,小步快跑,根据企业垂直领域的特点、痛点需求展开试点,优先布局成熟AI技术;二是打好数据基础,注重数据安全,构建全方位的数据体系;三是建立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生态合作系统,借助生态伙伴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与创新效率;四是通过“内培外引”,建设复合型的AI人才队伍。

机工智库研究员罗蓉在题为“从中美贸易流向看‘中国制造’的未来走向”研究报告中指出,从中美制造业看,在历经特朗普政府上届任期和拜登政府在贸易、技术,以及外交领域的极限施压情况下,当前的中美乃至全球贸易和供应链格局均已发生嬗变。

在罗蓉看来,贸易的脱钩会带来金融和社会交流的渐行渐远,最终的结果可能很难预判,有人预测是两极世界,但只要中国坚持当前制造业的发展方式,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就很难去中国化。美国当前无论是推动“制造业本土回流”,还是利用墨西哥推动“近岸回流”,或是利用越南、日本、韩国等推动“友岸回流”,实现的效果只是拉长了供应的链条,加大了供应的成本,但最终却激发了中国企业出海布局的决心,“中国制造”的新全球化布局正在形成。

机工智库研究员赵娟在题为“以协同创新构筑我国制造业内生动能”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美国企图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遏制打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美欧产业链风险敞口体现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差异,我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风险挑战,产业链安全和韧性仍是各主要国家的核心关切。

报告从不同视角对发达国家所主张的产业链安全,影响的是我国“传统产业链”还是“高科技战略产业链”?我国产业链的风险敞口,是“高”还是“低”?提高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水平,需要靠“完全自主”还是“更高开放水平的协同与融合”?产业链协同创新,创的是“新产品”“新服务”,还是“新组织模式”“新产业生态”?等问题做了解析。优选协同创新典型案例,探索协同创新的路径,提出“协同创新的范围越大、嵌入度越深,各参与主体所获得的效率、成本、柔性、质量等协同收益越高,产业发展的内生动能越强”的观点。(霍悦)

作者:霍悦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