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霍悦
当嘉陵江千里奔袭,在这里与长江汇合相融东流入海;当藏于地下深处的“816工程”,在这里承载半个世纪的工业记忆和荣光,重庆,作为国家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浓缩了中国装备制造成长史:“三线建设”期,沿海制造业的迁入让重庆积累雄厚工业家底;改革开放春风吹来,重庆在全国首开“军转民”先河;进入新时代,又续写着“全国八分之一汽车、全球40%的笔记本电脑、全国50%的通机、全国30%的摩托车‘重庆造’”的战绩。
如今,旧标签正被逐步消解,“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在重庆徐徐展开。12月2-5日,2024装备制造业发展大会在重庆举行,多位专家院士、行业企业代表齐聚于此,共同探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未来。
作为我国制造业的“脊梁”,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意义重大。“工信部将着力促进装备制造业稳定增长,谋划新一轮装备制造业稳增长政策,推动出台增量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深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提振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装备、服务机器人等新增长引擎,为工业经济稳增长多作贡献。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表示,目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正在组织编制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在“十五五”规划方案中,我国机械工业继续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时,规划方案还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深化全球合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要内容,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装备制造业战略地位凸显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4%,连续20个月保持在30%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7.4%,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了42.7%。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产销连续9年位居世界前列。
辛国斌表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二是高端装备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三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
“我国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步伐加快。”徐念沙进一步介绍道,智慧能源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蓬勃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加速落地;绿色装备产业规模不断提升,绿色制造加速推进;装备制造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协同融合的局面在强化。
目前,我国已建成装备领域214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4家灯塔工厂,1850家绿色工厂,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470台,跃居世界第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装备制造业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辛国斌强调,一方面,全球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快速与装备技术深度融合,装备制造业日益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主战场、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大国博弈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全球贸易保护升级,装备制造业成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安全可靠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载体。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面,辛国斌指出,要实施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工业母机、智能制造系统和机器人等重大科技项目,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平台,不断提升产业基础公共服务能力。
着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以标准提升引领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解决方案系统攻关,标准体系完善推广,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加快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动装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
“在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并存的今天,国际间的协作尤为重要,我们应该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则表示,在全球科技变革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制造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而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无论是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还是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装备制造业都是核心动力和主要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与先进制造装备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和绿色能源先进装备,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和主要技术路线。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规模宏大但仍处于世界产业链中低端;门类齐全但仍存在‘短板’‘卡脖子’问题;质量进步巨大但仍是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创新成就斐然但仍没有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周济坦言,新一代智能制造和绿色能源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推动形成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高潮,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
对此,周济指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在于三点:装备高端化——迈向世界装备产业链中高端;装备智能化——转型“数字一代”、推进“网联一代”、升级“智能一代”;装备绿色化——中国绿色能源装备引领世界绿色能源革命。
而正身处变局之中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又该如何积极作为、加快转型步伐?
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军认为,燃气轮机是能源、船舰的核心装备,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与综合竞争力的国之重器,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形成了功率等级从1MW-110MW的完整产品谱系,燃机产品应用领域不断完善,在低排放、双燃料、燃氢等燃机关键技术上不断实现攻关。”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仑结合国机集团的实践分析称,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坚持:一是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活力动力;二是要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发展路径;三是要坚持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驱动全球汽车产业全面重构。”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俊看来,“智能、绿色、融合”将推动汽车产业更好地解决人类的出行、能源、信息交互的需求。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在本次大会未来产业发展论坛上,“原子级制造”再被点名。
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原子级制造不仅在尺寸上更加微小、精度也更加高超,被认为是制造业的未来方向、制造技术的终极形态。“通过研判,目前我国原子级制造正处于从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向产业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毛俊锋表示,我国将加快布局原子级制造、量子科技、清洁氢等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从历史来看,每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也都会催生一批未来产业。今天的未来产业,可能就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林忠钦院士指出,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双重推动下,全球重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未来产业已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战略领域、竞相布局抢占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和最前沿。
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灵魂。毛俊锋表示,发展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但同时也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前沿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仅可以引领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还将萌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产业的培育壮大,甚至将改变全球的经济图景。”
“以高端装备等标志性产品为抓手,加速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毛俊锋指出,高端装备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在产业链占据核心地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也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处于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窗口期,亟待以高端装备等标志性产品为突破口,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
此外,要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场景为牵引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制造业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主体在于企业。”毛俊锋强调,企业天然具有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落地的能力和动力,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汇聚点。只有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借助场景创新和需求牵引,与前沿技术形成良性循环,高效贯通创新研发与应用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双重飞跃。
装备后市场产业迎发展机遇
在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后市场产业作为重要领域,提供设备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设备运行监控、设备数据分析、设备维修、设备改造升级、再制造等多种衍生服务。
据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机维协”)理事长李燕霞介绍,装备后市场服务具有数字化和智能化、实时监控和预测性维护、降低运维成本和提高效率、服务型制造转型、全生命周期服务、产业升级、低碳减排等特点,兼具经济效益和环保意义。
“其中,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推进对装备后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李燕霞解释道,一方面设备更新必然配套设备改造工程,以及合理处置更换下来的旧设备,包括设备状况评估、维修、改造、再利用、再制造等,装备后市场的业务需求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新装备和产线大幅增加,对运维保障服务的技术、人才、工器具和方法模式及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加速了装备后市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
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曹华军教授则以高端绿色机床再制造为例,讲述了后市场发展在产业链中的重要性。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及消费国。然而,机床能耗高,大量切削液的使用,导致严重的车间污染和职业健康危害,并且切削液的使用和处理成本高,对降本、增效、环保的清洁切削技术与装备提出迫切需求。
记者了解到,机床生产制造阶段包括机床所需原材料的运输和制备、机床零部件机加工和热处理、各零件装配成部件、部件组装成整机等。曹华军坦言,由于老旧机床存在零部件信息残缺及损伤不确定、精度及可靠性难以保证、资源利用率低、标准缺乏等难题,长期以维修、改造、翻新的“降级使用”、基于工匠经验的“作坊式”再制造等为主的模式,会严重制约机床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团队提出机床可再制造性评估与再设计新方法,研究废旧机床零部件重构模型及修复方法,针对在服役过程中老旧机床的结构缺陷,发明机床整机热平衡油温控制、热误差补偿、刚度补偿等关键技术,解决原有机床结构热稳定性和刚性不足问题,提高再制造机床整机尺寸链精度稳定性。”曹华军说道。
不难发现,新科技发展推动了装备后市场产业升级,产业发展又可以避免备件断供、系统死机及洪涝灾害造成的设备损坏罢工等风险隐患,确保在役进口装备运维安全稳定、自主可控。与此同时,装备产线技术升级带来专业化、集成化、综合化装备服务需求日益迫切。
为了更好地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新型工业化,李燕霞表示,中机维协将开展装备后市场“十五五”发展规划的启动工作,摸清行业现状,明确发展方向;积极开展装备后市场标准化工作,加快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培育一批专业性强的装备后市场服务企业,推动新兴技术深度融入,形成适应新需求、新变化的服务新模式;着力培养专业人才,夸大专业队伍,打造优化专家智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