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备

军民融合智慧管网 守护城市“生命线”

发表时间:2019-08-08 10:57
分享到:
  智慧管网项目是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在航天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的又一重大实践,对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是航天技术进军“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满足我国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的迫切需要,在维护国家利益层面意义重大。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宇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老城区的发展改造,城市管网体系日益庞杂,构成了城市运行的“血脉”和“神经”。

  目前,我国城市管线管理面临着管线空间信息不准确;管线运行状态监测手段匮乏;管网事故预警手段不足;管网数据兼容性差等问题。那么如何对城市管网进行更智慧的管理。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开展军民融合技术的智慧管网项目受到市场认可,近日,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研发工程师王旭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对智慧管理项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智慧管网解决方案

  王旭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城市的地下管线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隐蔽性、多源性和多权属等特点。而复杂系统的顶层设计是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重要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战经验。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率先提出建设服务于城市地下管线安全运行的智慧管网管理系统,以服务民生的所有类型地下管线为管理对象,以地下管线精确定位为基础,全面掌握管线的分布情况,感知管线破损、故障、污染等事故,对管线事故提前预警和预测,对管线相关的静态和动态数据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支撑,构建覆盖所有类型地下管线的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线管理软件平台。

  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有两个成功的项目。

  其中,苏州太湖新城建设方对太湖新城内的地下管线建设提出了智慧化要求,希望实现给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等主要管线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自动化。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主导的苏州太湖新城智慧管网项目使太湖新城具备全方位、多手段的地下管线综合管控能力,控制地下管线安全事故的风险,为安全对标分析、事故应急处置提供全面的信息辅助决策,对保障太湖新城地下“生命线”的安全意义重大。

  另一个项目,王旭介绍了北京未来科学城定泗路智慧管网示范工程,该工程将着重提升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水平。主要是通过智慧化、信息化管理内在的“四性”(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透明性)来推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资源优化整合,从而实现精致精细管理、快速高效反应,达到提高管线管理水平、公共服务能力、应急救援速度的目的。本项目对提升城市地下管线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应急水平具有重大示范意义,对于创新管线管理工作模式,加强管线信息资源整合,提高城市安全性,以及有效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管线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大目标提升城市管网

  王旭认为,综合来看,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针对目前国内管线管理面临的问题,能够实现管线管理方面四个目标:

  给管线绑定身份ID信息,实现精确管理。通过基于RFID技术的管线电子标识系统,将管线“电子身份证”固定在埋地管线的关键部位或者特征点上,来识别埋地管线的位置、埋深、管径、管材、用途、输送介质种类、压力、流向、敷设日期、施工单位、维护记录、使用年限、剩余年限、权属单位、维护单位等信息。

  全方位感知管线状态,为智能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综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MEMS等技术,通过数据集中器,获取管线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数据,为管线预警应急管理提供可靠支撑,进而保证管线安全运营,有效帮助管理部门实时监测管线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排除故障隐患;在故障发生后快速确定故障原因,降低危害,同时为管网的优化和改扩建工作提供辅助,避免产生爆管、停水、停气等具有恶劣社会影响事件的发生。

  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管线状态智能化诊断。通过故障诊断和健康管理模型,分析管线相关数据,提前预警管线可能发生的故障,针对高风险或者老化管线,制定施工修复和抢修预案,启动应急抢修业务,实现管线故障的提前预报,并且利用故障诊断和预测算法对管线的剩余寿命进行预测。

  构件管线数据综合化管理平台和数据规范,打破原有壁垒。建设综合管线管理软件平台来实现多数据、多业务、多部门的整合。促进管线信息完整、准确、互通、共享、集中管理,整合地下管线信息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杜绝拉链道路的产生,避免盲目施工损坏管线。同时在综合管线管理软件平台建设中还注重标准规范的制定,标准化是管线信息共享和集成应用的重要前提,采用统一的标准是从源头上保证数据生命力的基础。通过制定统一标准的地下管线数据,可以促进技术综合应用,减少“数据浪费”,杜绝“数据废品”。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