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实习记者 张妍
当前中国经济迈向后工业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公众历史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曾经承载工业体系发展重任的老旧厂房等工业遗存,正转变为见证工业历史、传递工业文化、记录城市印记、展现产业变迁,再利用价值可观的“文化富矿”与“特色空间”,是城市更新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工业遗存过去曾经是一个遍布厂区的一个建设难题,而现在它已经转变为了一个新兴的热点,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来希望能够分析出它背后的发展逻辑,同时在一些已经入市的项目中,也能够希望总结一些先进的经验。” 赛迪顾问产业地产研究中心分析师王新红在3月26日下午的《2019中国工业遗存再利用路径与典型案例白皮书》媒体发布会上这样说到。
《2019中国工业遗存再利用路径与典型案例白皮书》是由工信部下属单位赛迪顾问携手8家机构联合发布的,其主要分析中国工业遗存再利用发展现状,展示中国工业遗存再利用典型案例,预判中国工业遗存再利用发展趋势。
政策支持 工业遗存新阶段
王新红介绍到,国家的工业遗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然生产阶段。当时比较重视的是工业遗存地上物下面的土地价值资源,因此出现了很多项目被盲目地拆除或过度地改造。第二阶段为认识提高阶段。地上物的建筑价值、文化价值、开始逐渐地获得了关注,因此这个阶段也出现了798现象,798作为一个风格比较特殊的建筑,吸引了很多文化创意的从业人员资源集聚,文化创意研究初期就开始形成了。由此,从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一个关于《老工业厂区搬迁改造》国家级的文件开始,我们这个工业遗存进入了一个规划升级的阶段,开始有意识地去科学规划,分类管理、合理利用,也就是第三阶段。
同时,工信部出台了《国家工业遗产的实施办法》,地方政府包括北京市、沈阳市等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利用老旧厂房、加强老旧厂房实施意见的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对工业遗存再利用都非常支持。王新红指出,工业遗存再利用外部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国家城市建设已经由过去的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进入到了环境再重塑、产业再重塑这样一个有机更新的阶段。
深度剖析 探索发展新路径
白皮书还深度剖析了七个工业遗存再利用典型案例的发展路径;其中: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定位工业旅游,深耕文化提升影响、对接市场丰富产品、整合资源加强传播,年均接待游客达到8万人次;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定位现代设计产业,通过三方合力专业运营、市场牵引需求招商、整合资源完善平台,园区入驻率达到100%;首钢冬奥广场定位以“体育+”、数字智能、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都市产业,通过城市跟新助力冬奥、赛事驱动产业融合、优化环境激发活力,全力建设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新华1949文化金融与创新产业园定位文化金融,通过市场导向随需而变、多元运营提高收益、打造品牌推广模式,园区2010年开园至今累计产值上百亿元;金隅智造工场定位智能制造创新技术与产品研发设计产业集群,一期交付3个月后出租率达到75%;郎园vintage定位传媒、影视、音乐、知识分享等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园区2018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恒通商务园定位国际企业总部基地,通过依托区位精准定位、高端改造品质升级、完善生态释放价值,园区企业全年平均年产值总和超过600亿元,逐步形成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云集之势。
对于整个工业遗存项目的趋势分析,王新红指出,对参与主体而言,工业遗存再利用将成为政府城市更新系统的先行工程,工业遗存资产盘活将促使传统工业企业衍生出产业地产业务板块,工业遗存改造将成为地产企业取获空间资源的有效途径,工业遗存项目合作将促进文创企业产业资源与空间资源的价值转换;对项目本身而言,工业遗存改造项目将呈现主体多元化、定位精准化、功能融合化、资产证券化四大趋势。
针对工业遗存改造项目,赛迪顾问也给出了建议。针对地方政府,希望通过专项政策去驱动工业遗存改造融入城市更新;针对工业企业,建议大力实施开放合作激活老旧厂房存量资产;针对地产企业,希望能够出创新盈利模式去支撑工业遗存项目支持;针对文创企业,建议通过参与工业遗存改造来发展新天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