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最近几年,资本“脱实向虚”的势头愈演愈烈,若不加以遏制,不仅会增加金融业风险,还会动摇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根基,导致“产业空心化”。关于如何让企业不再“脱实向虚”,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给出了建议:国家通过制订立法,重视和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增加制造业的资本回报率,进而让资金留在实体经济中。
“企业利润低,是导致资金、人才、资源等要素‘脱实向虚’的重要因素。”张天任认为,“技术改造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利润率,用增量资本产出率测算,同样投用项目的销售利润率技术改造是10%,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为6%左右,技术改造具有技术新、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等优势,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脱实向虚’的危险倾向。”
不仅如此,重视和加强技术改造,有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让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速出清,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充分发挥资金杠杆效应,增强民间投资信心。
张天任特别指出,当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投资信心受到较大影响,而中央财政技术改造基金通过贴息的方式,既有效支持了技改项目,同时又能带动了地方、企业、信贷和社会资本,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据统计,全国技改项目中,中央每投入1亿元,可以拉动的投资是20亿元,拉动效率达到20倍左右,新增工业产值30亿元,利润3.1亿元。由此可见,技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和引导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金,助推我国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张天任在调研中发现,近两年,我国的实体经济遭遇较大困难,面临下行压力,企业的技术改造热情有所降低,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贷款难,贷款贵,即便有技改热情,但苦于资金筹措方面的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仍偏低,目前约为46%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达到了60%;国家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还不够稳定,从2009年国家设立技改专项资金以来,最高的年份为228亿元,最低的年份为0,波动很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还不够完善,不少企业在检验检测、咨询服务、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获得的支持力度仍不够,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帮助企业予以解决。
“技术改造不是短期措施,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国家的长期战略。”张天任建议,为进一步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建议国家制订出台《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条例》,将支持技改纳入制度化、常态化轨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