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备

跨越二十年的美丽

——记太重党委宣传部宣传统战科科长马静
发表时间:2019-01-27 13:11
分享到:

曹克顺

 

青春是五彩图画,无论哪一笔都绘出岁月风景;

奋斗是人生足印,无论哪一步都融入成长历程。

  ——题记

 

  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在你所交往的朋友当中,第一印象总会长久地保存在你的记忆里。

  这不,第一次见到马静,是在1998年的8月。

  那天上午,一位女生怀揣着广播电视专业的毕业证书,兴致勃勃地走进了太重广播电视台。她一头黑亮的短发,白皙的脸蛋上长着一双会笑的眼睛,晶莹透澈得宛如两潭秋水,配上白底碎花上衣和苹果绿色的裙子,让一个漂亮姑娘活灵活现地站在我的面前。你会感到她既有着江南佳丽的娇媚,又不失北国女儿特有的神韵。

  如今20年过去,马静从电视台记者、节目主持人到《太重新闻》编辑部记者、编辑,直至现在的党委宣传部宣传统战科科长,恰好是每隔7年一个台阶。太多的往事值得记录,太多的精彩值得回忆。诚可谓一路风雨,一路收获;一路感动,一路欢歌。

 

  

工作出色是最大的美

  奉献,是成功者的精神之美。

  早在上学的时候,马静就特别喜欢大声读课文,在学校的《小喇叭》节目里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她播报校园动态的清脆柔美的声音。也就是打那时起,她爱上了广播,也爱上了主持。她分配到太重党委宣传部,成为太重电视台的一员。不久,她又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编播专业继续深造了3年,大学时所学的《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新闻评论》《电视摄像与节目制作》等专业知识,让她有足够的信心和热情步入人生新的天地。在台里,她担任记者和节目主持人,青春年华的她眼里满是无限的憧憬,更多的是心底里对播音和新闻的这份热爱,期盼着自己能在话筒前亲切自如,在写稿中游刃有余。

  那时的摄像机可不像现在这种手提式的小巧又轻便,当时都是扛在肩上的“大家伙”,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女孩子,每天要背着10多斤重的设备去拍摄、采访,或走路,或骑一辆自行车,在厂区内外穿梭。也许在许多人眼里,记者的职业是光鲜靓丽、令人羡慕的,但当你真正从事了这项工作之后,才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的责任与担当,体味到其中的苦乐和酸甜,这些感受来自于捕捉了一次好题材,写出了一篇好稿件,完成了一次好采访,制作了一期好专题…… 一句话,来自于用心灵传递和记录生产科研一线的声音。

  世界上,总有一片土地是属于你的,播下了生命的种子,你就会拥有一片森林。马静清楚地记得,在她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夏天,中国女足一举夺得了“第三届世界杯女足赛”亚军,实现了中华民族女足赛上历史性的突破。作为太重培养出的女足主力“擎天柱”金嫣,在比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她比赛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回家看望父母、妹妹和家乡亲人。在金嫣和爱人回来的当天,凌晨五点钟,马静就乘坐太重迎接金嫣的依维柯汽车前往北京,她将要独立完成此次采访报道任务。说实话,每次采访前,她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对采访对象进行先期沟通了解,再列出采访提纲,使心中有了“底数”。可这次不一样,要采访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位举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体育明星呀!

  初出茅庐的马静很紧张,心一个劲儿地“蹦蹦”直跳。中午时分,一路风尘赶到了金嫣在北京的家,当车驶入小区,远远就看到了这位身材高挑、眉清目秀的大姐姐在家门口等候她们,热情招呼着进家。一进门,“荣誉柜”里摆放着的各种奖杯、奖章和证书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她一下子就被女足队员身上敢打敢拼、一往无前的精神所感动。采访中,这位在太重土生土长的姑娘显得亲切又自然,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名人架子,她把马静想要了解的问题一项项作了回答,还详细介绍了在太重良好文化传统和体育氛围影响下,一步步成长进步最终被推荐加入到国家队的经历。金嫣说:“今天回家,成为一种心愿,我又一次有了心跳和幸福的感觉。”听到这里,真的有一种崇敬和感动,为了祖国的荣誉,她们牺牲的太多太多。

  为了多掌握第一手资料,马静抓住返回太原路途中的时机,作进一步的补充采访,与金嫣的丈夫平伟聊了妻子在背后付出的艰辛,以及丈夫给予无私支持的诸多往事。当晚回到家里,虽说一身的疲惫,却异常兴奋,她为自己能够头一回独立完成这次重大采访而激动。深夜,她没有休息,而是抓紧时间整理手头掌握的素材,并决定次日去金嫣的父母家中再进行深入挖掘,把最真实、最详尽和最感人的报道呈现给电视观众。“这部题为《金嫣回家》的专题片后来在省城多家媒体上播发和刊登,成为我在电视台工作以来最满意、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新闻历练。”回忆当年事,马静一脸幸福的阳光。

  选择做记者,就是选择了一份神圣的责任。炎炎烈日下,熊熊炉火旁,或者是党代会、职代会、厂庆大会会场;或者是重大产品、重点项目的建设基地;甚至是令人触目惊心的非典报道现场……她都会义无反顾地到达,准确及时地把新闻事件报道出去。那几年,她头顶风雨脚踏冰霜,携带着摄像机、话筒和采访本等全副“装备”,从机关科室到生产一线,从居民社区到老年大学,几乎走遍了太重的每一个角落。夜静更深之时,唯有台灯伴随着她在默默地笔耕着。那一幅幅饱蘸着汗水的画面,那一行行激情飞扬的文字,在播撒着文明的种子,在弘扬着人间的正气,在讲述着一个个发生在太重这片热土上的动人故事……

  7年后,机缘巧合使她从荧幕前走到幕后,到《太重新闻》编辑部当了一名编辑记者,实现了由电视记者到文字记者的“华丽转身”。第一次看到版式纸、第一次划版真有点手足无措;第一次选择稿件,第一次修改小样时,孰轻孰重,也有些心中茫然。不会就问,不熟就练,苍天不负有心人。不到两个月功夫,报纸的编辑出版流程基本掌握了;写稿、改稿、划版、制题、写评论、校对等几大硬功夫,也成了手中的“绝活儿”;新闻该怎么前期策划,如何提升新闻的可读性和含金量,如何把握采访技巧,都成了她日日潜心钻研的专业课题。在报社的七年时光,是马静写作能力突飞猛进、专业水平大幅提升的人生阶段。两年后,她撰写的《奔月塔架,太重制造》荣获了“太原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商报好新闻”二等奖。

  马静的新闻稿件越来越多地被省城新闻媒体刊载,她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当时在省城新闻界小有名气,记者这份工作带给她的不仅是成长,还赠予她这样一条珍贵的哲理:“有的东西是无限的,可它又是有限的,那就是——时间;有的东西是有限的,但它却应该是无限的,那就是——奉献。”

  转眼又是7年过去。2011年又是马静事业的一大转折。她离开了工作14年的新闻岗位,担任了宣传统战科科长。职务提升了,但是在她看来,不管是当新闻工作者,还是步入宣传部的科级岗位,都需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那就是必须要有奉献精神。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工作,积极主动干好每一件事,新的岗位对工作的热情和标准更高。每年的年初,她会做好全年宣传工作计划,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包括年度宣传活动策划、学习资料的编辑发放、课题专题的调研等工作有序协调,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都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工作中,时不时地接到省委、省国资委要求紧急上报材料的任务,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有时丈夫出差在外,她就将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安顿给父母,随后就急匆匆返回办公室爬“格子”。不知多少次,已是夜半三更,整座办公大楼里只有她的办公室窗口闪烁着灯光,灯光见证了一位从无任何抱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年轻女性的高尚情怀。

  统一战线历来是我党三大法宝之一,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统战工作,就必须熟悉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熟悉党对统战工作的基本要求,马静刚一接手这项工作,就尽快熟悉统战工作范围对象、职能作用、目标任务,掌握做统战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与公司各界人士交朋友,广泛联系并耐心细致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注重激发民主党派人士的工作热情。她开办了网上统战工作园地,组织统战人员参观公司新基地,建立了优秀党外人才工作库。凡是统战人士来访,她都一律真诚、热情地接待,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也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她就是凭着一股“钉钉子”的精神,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不怕累,不放松,吃苦实干,乐于奉献,使太重的统一战线工作成为全省国企系统的排头兵,省委统战部领导多次到公司调研指导,对太重统战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也因此获得了“山西省统战工作先进个人”的殊荣。

  岁月如流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中马静从事宣传工作已经20年。当年漂亮的小姑娘如今成了大伙儿尊敬的“大姐姐”,时光的年轮竟没有给她刻下多少岁月的印记,她依旧是那么青春靓丽、光彩照人。那是因为,美不是出现在自己的镜子里,而是出现在别人的眼睛里。

  

心地善良是内在的美

  善良,是无私者的人性之美。

  一位退休多年的女职工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马静家里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她和爱人还纳闷:这么晚了谁会来家里啊?一边往门口走一边就听到门外有人喊“小马,小马快开门。”原来是邻居大娘的声音。打开门还没等马静张口,大娘就着急地说:“快,快!大爷在家心口疼,摔倒了。”直到这时才知道老人的儿子出差,女儿住在市区,一时半会也赶不过来,扶也扶不起。马静夫妇连忙去了大娘家,一看大爷脸色发白,直冒虚汗。情况紧急,不能耽搁,必须马上送医院!于是她俩让大娘找到速效救心丸给大爷口含上后,立即开车将老人送往最近的医院急诊处置。后来大夫说,幸亏送的及时,再晚麻烦就大了……大爷康复出院后见人就说:“一定要谢谢我这个好闺女呀!”

  在太重,马静是“公众人物”,难免也成为太重职工家属议论的话题,“三女”的说法也由此而产生。

  何谓“三女”?美女,才女,孝女是也!

  先说“美女”。中国人有个习惯:晚上看电视,经常出镜头的女主持人自然成了千家万户评论的对象。太重职工医院一位医生曾对记者道:“我们单位同事闲聊时都说:“咱太重电视台那个叫马静的主持人的确挺‘上镜’的,看上去不仅秀美,还挺端庄。”由此有了“美女”之说。

  再说“才女”。马静被同事誉为“双料记者”,即广播电视和报社都是内行,如今不论是新闻稿、电视片解说词还是公文类写作,几乎是“一路通”。在全集团公司范围内举办的论文大赛上,她撰写的《如何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彰显女职工新作为》一文,荣获了一等奖;她爱好摄影,在集团公司“中国梦,太重美”摄影大赛中,荣获了二等奖;她更是演讲“大拿”,7次登台演讲,7次稳拿一等奖,其中在万柏林区那次大赛竟夺得唯一的特等奖!5年前,她加入了太原市作家协会,成为目前太重在岗职工中唯一具有作家身份的人。由此有了“才女”之说。

  说到“孝女”,她当之无愧。这来自于她对良好家庭文化的传承。在住房实行分配的年代,马静的父亲担任着太重房产处负责人,在一般人想象中,马处长家一定住的是最大最好的房子。其实错了!马静至今记得,尽管父亲手里掌握着住房分配权利,可自己家5口人竟挤在40多平方米的蜗居里,家里来人多了连身子也转不过来。后来马静长大成了家,两年前买了新房子,眼瞅着日渐上年纪的父母腿脚越来越不灵便,每天买菜上下楼都很困难,小夫妻一商量,决定把大的电梯新房主动让给父母住,为他们营造幸福晚年生活。就这样,原本该自己住的大房子给了父母亲,而她们自己现在还住在出租屋里。如此善举,怎能说不是“孝女?”

  

他人点赞是无价的美

  口碑,是诚信者的形象之美。

  马静的父亲是位一身正气的革命军人,母亲是淳朴善良的纺织女工,她综合了父母身上最优秀的品质,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成了她一生做人的信条。老同志们说:“二十年了,从没有见到过马静和谁吵过架、红过脸;也从没有听到过马静有一句抱怨;甚至从她嘴里没有一个不中听的字眼儿。”年轻的大学生们说:“马姐爱笑,不论什么时候见了咱,总是一脸坦诚的微笑,让大伙儿感到我们之间没有了年龄上的距离,也特喜欢和她在一起。”

  是的,已步入了中年门槛的她,全然没有这个年龄段某些女人常有的世故、琐碎、冷漠和势利。她没有城府,没有心计,接人待物依旧那么坦荡和真诚,从她的脸上到内心世界,你会感到她处处是和煦温暖的阳光。以致和她在一起时,你也会一时忘记自己的年龄。

  人生走过的每一步,都是生命的印记。而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又何尝不是为你的人生打基础、做铺垫?马静除了担任宣传统战科科长外,还兼着办公室主任一职,各种“杂事”总是让她处理得井井有条。她还负责着职称评审、财务报销、党小组长、工会女工、职工福利……多达七八项工作,同事家里有了红白事,她再忙也要上门帮忙,手头活儿干不完,星期天就到办公室,一干就是一整天。

  办公室里的同事说:“马静用过的办公用纸,一张都舍不得丢弃,积攒在一起再用反面。一支铅笔头只剩下一寸长了,手几乎都捏不住了,可她还在使用,其实我们的办公用品都是她一手发放,她为啥对自己就那么苛刻呢?”

  一位外单位女同志说,有一次她在“中部六省产品博览会”的二楼作服务,“一个年轻女子交来一串银光闪闪的项链,说是她刚刚捡到的。我一看是铂金的,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贵重。后来才知道这位拾金不昧的女子就是太重的马静。”

  她患有轻度贫血,却热心无偿献血的公益事业。就在两个月前的一个周末,她到市区购物,却径直钻进献血车里,当她撸起了袖子看见自己的400CC血液流进血袋中,想着仅仅是举手之劳就能够挽救他人生命,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当护士把一本红色的献血证递到她手中时,她又问道:“我能不能申请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一句话让护士格外受感动。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