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于慧
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取得明显进展,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但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实现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的目标仍然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在“2018国际能源高峰论坛暨第八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会上指出,中国正处于能源转型的重要时期,能源转型既需全盘统筹,超前谋划,也需多方发力,多管齐下。
论坛上,业内专家认为,能源转型需在政策和技术创新方面加速变革;电力转型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长远来看,中国能源转型务必要摆脱对煤炭消费的依赖、跨越石油时代,实现真正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国能源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张玉清在会上指出,推进我国能源革命、能源转型,长远目标就是形成以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化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根据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2030年左右石油消费步入峰值期,天然气消费持续增长,煤炭消费逐步下降。
《2018国内外石油科技发展与展望》预计,到2050年,天然气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23.5%升至27.5%,成长为世界第一大能源,在此期间天然气将成为发展最快的化石能源。而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将上升至26.5%,几乎与天然气平分秋色。
我国能源转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明显。201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7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6.4%,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6.5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6.6%。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2017年天然气消费量2386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为7.3%;预计2018年,天然气消费量可达到2700亿立方米。
张玉清指出,中国能源转型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是我国能源消费体量大、能源消费总量还处于增长阶段、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碳减排压力大,还要继续解决经济、技术、政策、投融资等多方面难题。
他表示,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我国应考虑适应本国国情,聚焦需求目标,实施创新驱动,以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发展、节能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等重大需求为牵引,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发展方针,顺应世界能源发展大势,着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着力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着力培育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电力转型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
有专家指出,现在我国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和发达国家基本持平,都在25%左右,这是不是意味着电力就没有再发展的空间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认为,天然气在发达国家终端能源消费的占比基本在25%左右,而我国大概是7%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终端能源清洁化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天然气,但同时也需要提高终端能源中电力消费的比重。
近五年,我国新能源快速增长,举世瞩目。但总体而言,新能源占比仍然较小,煤炭仍然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力。2017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含生物质发电)占38.6%,发电量占30.4%。2017年,煤电发电量约占65%。对此,王志轩认为,当前,支撑电力转型、能源转型,从经济性上来说煤电是重要的主力。
王志轩表示,现阶段,新电气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未来电力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电力需求仍然较高,电力要保持一定速度发展。中国并未完成工业,工业用负荷电仍然占比较高。与发达国家用电量比较,中国还有较大差距。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要进一步提高。电力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经济需要发展,电力仍然需要发展。未来电力在能源中的作用可能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他预测,到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11万亿千瓦时。
对于怎么支持能源发展。王志轩给出了四点建议。第一,重构指标体系,形成以价值为导性的指标体系。第二,整合现行的法规政策。重点在推进能源革命的总要求下,将现行的各种交叉、重复的针对能源发展的各种制度、规定进行统一梳理,合并、减化、强化,归入法治化管理渠道。第三,必须加快能源(电力)规划改革,以规划引导转型。根据“十九大”精神和能源电力转型的特点,重新确定规划的作用和定位,建立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规划,减少政府能源规划的品种。第四,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
能源转型的关键是高效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要求能源系统也要向高效、安全、清洁领域进行转型。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指出,中国要把节能提效看作能源战略之首。中国贡献了全球15%的GDP,却消耗了全球23%的能源。也就是说,我们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全球能源强度的1.5倍。就此而言,我们还有50%的可降低空间。
杜祥琬指出,煤炭要高效利用。发达国家90%的煤炭是用来发电,而中国煤炭只有一半是用来发电,剩下一半是散烧煤和工业用煤。散烧煤应该逐步替代掉。
靠什么来节能提效?杜祥琬认为,首先是调整产业结构,高耗能产业占比不应该再持续扩张。中国的水泥、钢铁产量已经过于饱和,不应该继续增长。其次,一些建设型能耗应该减少,比如盖的房子空置率过高等。再次,产能过剩导致系统性的能源浪费,现阶段电厂过多,且低效运行。
杜祥琬指出,中国在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阶段过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节能提效,并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将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及核能这“三驾马车”作为过渡主力。三架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从供应侧推动能源转型。根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的增加对温室气体减排可以贡献32%,如果加上核能可以贡献40%以上。而非化石能源的经济性、技术能力、制造能力和相应的储能技术都在进步。
杜祥琬认为,能源转型和新型发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但是方向是清晰的,是国家目标、百姓诉求、全球大势。我们应抓住新常态的新机遇,实现经济环境的双赢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能源转型需在政策和技术创新方面加速变革
清洁能源技术进步一直是国际能源署关注的重点工作。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主任何肇在会上指出,石油市场正在进入新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时期。天然气需求迅速增长,中国需求快速增长使天然气不再供过于求。太阳能光伏发电势头强劲,但是关键技术和政策还需要继续推动。电气化未来充满希望,但仍需关注电力普及程度以及未来电力系统如何运行等关键问题。
对于未来能源的新格局。国际能源署认为,40%以上的能源需求来自于欧洲和北美,亚洲发展中的经济体只占20%。但是到2040年完全反转,中国和印度以及非洲能源需求将超过欧盟。
从能源品种来看,如果不持续提高能效的话,需求的增长将是现在的一倍。可再生能源将占到需求量的45%,由于成本不断下降,估计到2040年太阳能光发电能量将超过煤电。可再生能源装机也将占现在发电装机比重从25%上升到40%。
该机构认为,天然气未来80%的需求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非常主导的作用。天然气的需求来自工业领域,可能还大于电力领域。因为天然气在工业领域可以是一种产生热量的方式,比如在玻璃行业、钢铁、水泥、食品加工、陶瓷等行业。另外,作为化工原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需求。
对于煤炭,除了发达国家之外,中国的煤炭在未来会持续下降,到2040年煤炭消费可能跟欧盟现在的水平差不多。但是作为东南亚地区以及印度地区,煤炭还会继续增长。整个来看,煤炭需求相对是增长的态势。如果不持续提高能源效率的话,化石能源消费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增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