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11月27日至30日,在2018上海宝马工程机械展览会上,徐工将以高速度、高力度、高广度、高宽度、高密度,展示更智能、更节能、更效能的产品,彰显出“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改革开放40年来,徐工秉承“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一个个不同凡响的背后,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怀、行业的坚守、打造中国制造产品和全球化拓展战略;变的是代表民族工业的奠基者、参与者、创新者、领军者,正不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陆川在2018上海宝马工程机械展览会开展前夕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做出明确表示。
如果不是亲临徐工,真的无法理解徐工坚守产业报国,矢志率先破冰,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中国第一台工程起重机、第一台全液压汽车起重机、第一台百吨级起重机、第一台全地面起重机、第一台千吨级起重机……
2017年12月,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徐工视察,高度赞许徐工发展道路:战略思路很清晰、目标定位很提气、发展路子正确,是一个很重要、很成功地走自己道路的国有企业、现代化企业。勉励徐工集团要着眼世界前沿,努力探索创新发展的好模式、好经验,在制造业方面,在实体经济方面,在产业发展方面,为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民表示:“徐工承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关怀和期望,以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为己任,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全球起重机领域挺起中国脊梁
作为我国装备工业标志性品牌,近年来徐工制定“技术领先、用不毁”行动金标准,在起重机高端市场上不断斩获,离全球工程机械产业“顶级豪华俱乐部”的大门越来越近,正在让中国装备制造无限接近产业珠峰的制高点。2014年,徐工荣获行业唯一的“中国工业大奖”,荣膺“全国质量奖”。目前,徐工移动起重机、成套筑路机械产销量已多年全球第一,成套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产销量全球数一数二。
图为徐工移动式起重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翻开徐工起重机发展史册,泛黄的照片和文字记载着徐工起重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时代变迁,但唯一不变的是企业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一代代徐工人传承者“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一个个不同凡响的背后,是徐工耐得住寂寞的价值坚守。
徐工坚守主业,矢志不渝,攀顶珠峰,立志贡献一个源自中国的世界级品牌。在这一“珠峰登顶”的过程中,徐工一方面加倍投入建立以实验室为载体,以核心技术研究为主线的自主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全球市场开发,持续迈进中高端。
二十一世纪初,全球以风电、化工、核电等为主的大型能源产业进入空前建设期,当时超级起重机技术被德国、美国牢牢攥在手里。由于超级起重机是保障重点工程的关键,我国将其列入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王民指出,徐工必须扛起产业发展使命,拿下超级起重机。徐工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杨东升介绍,目前,徐工生产的产品已经从起重机、装载机、压路机“老三样”发展到挖掘机、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矿业机械、重卡与环境产业“新六样”,意味着徐工正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对标国际标准,打造世界级企业。
图为神州第一挖下线。
其实,早在1999年改革脱困艰难时期,徐工就开始了研发超级移动起重机的光辉历程,直至2010年诞生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我国一举成为同德国、美国一样拥有千吨级超级起重机研发制造能力的国家。王民表示:“这是徐工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至此,在全球起重机领域,我们已经完全挺起了脊梁,喊响了中国的声音。”
在最高峰上拼出自己的位置
徐工创造了中国工程机械业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主机产品线和关键零部件最齐全、创新能力最强、出口总量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六个之最”。王民说:“中国装备正从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迅速迈进,从国内市场向全球装备市场全面挺进,在激烈的竞争中拼出一条路,徐工人就是要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峰上拼出自己的位置。”
在中国起重机行业超越发展的新阶段,要想打造起重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想从并跑走向超越,就必须通过不断的执着创新,探寻国际前沿技术和原创技术。当时,德国为了研究结构件疲劳强度,可以重复一个实验动作30年,而中国人却希望走捷径,如果想真正做强实体产业,有些步骤是绕不过去的,必须踏踏实实地做。
图为“行业第一大单”徐工出口产品发车仪式。
杨东升向记者介绍,徐工刚“走出去”时,给人的印象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外国企业没放在眼里。上世纪70年代德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全地面起重机,上世纪90年代初徐工开始与德国联合开发50吨全地面起重机。那时,德国全地面起重机已做到300吨级,50吨起重机被视为小产品。在合作开发阶段,德国企业都低看了徐工技术人员,并表示:“中国人永远造不出先进的大型起重机!”
在国际化进程中,徐工始终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不断推动市场经营体系创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以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价值链,拓展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为全球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售后和融资租赁一站式、一体化高效便捷服务。2004年,徐工推出了160吨、200吨全地面起重机。徐工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德国企业考察时,外方专家对徐工刮目相看。
杨东升介绍,“十三五”以来,徐工在行业内率先发起国际化,一是国际化市场开拓,二是国际化企业并购,三是国际化技术研发。杨东升强调,把中国的市场做好只能算是一个区域性企业,把市场做满全球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世界级企业。现在,外国企业明显感受到徐工对其是一个巨大挑战,时刻盯着徐工是否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2006年,徐工7台100~400吨全地面起重机亮相上海宝马展会后,德国某巨头企业高管专程赴徐州参观了徐工工厂,离开时只说了一句:“我好像回到了德国爱茵根工厂,我在中国真正找到了对手!”
不过,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建森认为,“徐工产品已经进入了海外高端市场,具备了在海外稳扎稳打、长期扎根的局面,现在正等待集中爆发的时刻。”
从制造的角度把产品做成工艺品
在很多时候,中国企业的制造被称为中国装配,而不是中国设计。徐工认识到,做原创技术就要深度挖掘市场需求,聚焦细分市场,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难题。徐工知道,核心技术强壮徐工发展的力度,核心技术增加徐工发展的高度,核心技术挖掘徐工发展的深度,核心技术拓展徐工发展的宽度,坚持以技术创新引领潮流,用产品赢得顾客忠诚,率先在行业提出“技术领先、用不毁”金标准。徐工科技质量部部长闫丽娟告诉记者,“技术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经过30年的发展,徐工已经构建了一个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可以说,徐工技术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技术创新。”
2004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王民从企业长远战略出发,指出“没有自主创新,集团的发展就没有后劲”,并提出建设实验室并进行战略部署。从此,徐工实验室在可靠性试验、技术攻关、产业发展方面成果不断涌现,同时加大了对以无人操控为代表的高端智能工程机械的研究与投入,持续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发展方向,那些长期攻克不了的技术难点得到了解决,有力支撑了工程机械基础零部件与整机品质和可靠性的跨越式提升。
在2017年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上,王民指出,为了打造“技术领先、用不毁”的产品,徐工不仅看结果,更注重过程;不仅看表面,还看背后;不仅着眼于大处,更关注细节。徐工所有产品选择共享最先进的技术、遵从高定位设计、历经高强度实验、严守高规格标准,实现高性能指标、体现高价值内涵。
徐工统一而坚定的认识是:质量永远都是一道不可跨越的红线,是保证用户价值的一道重要关卡,更是用户选择徐工的第一理由。闫丽娟表示,质量系统与技术系统相互交叉,而技术积淀和成果产出是徐工追求卓越的一个具体体现。徐工就是从制造的角度,把产品做成工艺品,让客户对产品性能有所感知。徐工要想实现可持续增长,步入四季均如春,必须要形成行业“合作共生和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格局。
以“最耐得住寂寞”著称的徐工人对所有交付用户的产品进行全面精细的“体检”,为用户提供“技术领先”和“用不毁”的解决方案,从实验室到工厂,从工厂到市场,再从市场回到实验室,徐工技术创新完成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为了达成设定的价值目标,徐工组织了绕赤道近百圈的海内外客户使用情况、国家标准的专项调研,在常规研发过程、试制过程、试用过程测试的基础上,针对零部件、系统、整机、外观,展开了长达两年的“无休止研磨”。徐工技术研发人员个个“胆小鬼”,在实验过程中总是无数次地反复进行,总是对实验部件进行加倍超负荷施压。徐工产品检验官处处“出难题”,问题必须清零,问题一查到底,总是在“鸡蛋里挑骨头”。但是,好的产品必须能够从容应对各种严苛使用环境所带来的极限挑战,从外蒙边境海拉尔地区到东北中俄边境黑河,零下40℃对发动机低温启动、路面行驶、上车作业等各项性能连续十几天的测试,从青藏高原5000米昆仑山口到湿热高温的热带地区近1个月连续上下坡、砂石侧滑、泥泞、颠簸等考验,徐工的产品处处充满生机。
价值营销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2018年,在同行业降价促销的大环境下,徐工起重机价格不降反升,开创了徐工只打价值战、品牌战就实现业绩大幅攀升的新局面。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总经理孙建忠认为,徐工绝不能走老路,要做就做价值营销。所谓价值营销,就是转变以往的低门槛销售,向顾客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创造出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在过去一直被价格竞争“坑苦”的起重机领域,徐工率先退出传统营销模式,以“高品质、高节能、高效率、智能化、人性化”的优势,集中全部精力做强技术、做强品质、做强服务,走出了价格竞争泥淖。孙建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决战在市场,决胜在工厂,徐工产品“物有所值,价有所值”。徐工价值营销对制造行业来说,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和良性竞争,必将引导良性运营。
2017年,徐工与美国第四大租赁公司AHERN签下包括起重机在内的900台设备租赁订单。目前,徐工XCA100E全地面起重机在德国鲁尔工业园区投入使用,意味着在全球发达国家市场的这场超级起重装备中国新生力量与欧美老牌强手的对决已拉开序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从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场馆建设到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馆施工,从世界最大的炼油厂项目尼日利亚Dangote炼油厂工程到印尼巴淡岛全球造船基地施工,再到委内瑞拉国家住房保障工程建设等,到处都有徐工超级起重装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施工身影。对此,孙建忠总结为:一是对产品自身的把握;二是对用户使用工况的了解;三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积累。
徐工超级移动起重机以高性能、高适应性与高品质服务成为国内客户的首选品牌,引领民族品牌取代国外产品,改变了全球移动起重机竞争格局。目前,跨国公司已经退出中国市场,其在中国并购的企业日趋式微,其在中国多年的高端市场优势被徐工引领的中国企业所替代,徐工成为全球超级起重装备领域“塔尖上舞蹈”新的引领者。
牢牢盯住“珠峰登顶”目标
在中国工业史上,徐工曾有100多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填补国内空白,超级移动起重机创新工程就是其中的标志性创新工程。杨东升告诉记者,工程机械是日不落的产业,只要有人的发展,就会有工程机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方向。徐工信息化管理部副部长付思敏认为,创新融入产业需要强大的动力,徐工信息化已经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了如指掌,已经从抽象的概念发展到具体的实践。徐工通过思考把信息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基因相互融合,让数据变得有价值。
如今,在智能化、轻量化、人性化、节能化四大技术方向上,徐工已经站在全球行业的最前端。可以说,中国起重机行业技术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发端于徐工,又成功于徐工。而熟悉徐工的人都说,徐工人身上有种“一根筋”精神,只要认定了是对徐工、对国家有利的事,只要认定了不管多高的创新超越目标,不管征程中遇到多大困难,都矢志不渝、坚决大胆地往前干。
徐工精神其实就是中国工业精神的体现,越是困难,越是迸发出万众一心、创新奋斗的强大力量,苦心钻研,坚定突破,在艰难险阻中创新超越、历炼成钢。徐工精神奠定了中国工业的强大根基,挺起了中国成为工业制造强国的脊梁。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了徐州筹建“国家工程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将带动以徐工为首的工程机械集群的高质量发展,积极占领全球制高点、掌握技术话语权,推动徐州迈向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徐工正遵照“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我们当前就是要抓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主要还是靠我们自主发展”的重要指示,牢牢盯住进入世界工程机械前五、前三的“珠峰登顶”目标,努力实现从学习全球标杆到成为全球标杆的产业愿景,以加快实现装备强国“中国梦”的创新追求,向着世界工程机械产业的珠穆朗玛峰,勇攀高峰,矢志登顶。
徐工梦、工业梦、中国梦。徐工锚定一个“高”字,锚定一个“新”字,锚定一个“实”字,想到、做到、做好、更好。中国徐工,让世界更美好。
图为徐工欧洲研发中心在德国北威州克雷费尔德投入使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