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量子看安徽,安徽量子看合肥,合肥量子看高新。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家实验室,围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以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为核心,以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突破,以产业聚集发展为路径,加速推动量子科技成果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全力打造“量子科学”“量子产业”双高地。
作为国内量子产业化的前行者之一,合肥瀚海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海量子”)以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突破,在人工智能、工业仿真、新材料研发等领域构筑起独特的创新生态。这家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团队创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正以“量子+”技术矩阵为引擎,演绎着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创新模式,成为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样本。
技术矩阵驱动产业升级
在合肥市重点推进的“智改数转”行动中,瀚海量子的技术正发挥重要作用为工业赋能,多项技术已应用于半导体器件优化、锂电池材料设计、催化剂筛选等场景,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人工智能算法的效率与准确性,更为人工智能在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量子计算+AI:在材料科学领域,传统“试错法”研发效率低下。瀚海量子通过量子计算与AI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计算设计-性能预测-实验验证”智能闭环,并已应用于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支撑新一代半导体器件与新能源材料的颠覆性创新。
量子+VR:在2024量子科技产业大会上,企业发布的“瀚海量子未来实验室”VR系统引发行业关注。这套涵盖量子物理实验室、分子动力学模拟等6大场景的沉浸式平台,搭载24个交互式科普课程,首次实现:高校学生可“亲手”操作虚拟量子计算机,直观理解叠加态、量子纠缠等抽象概念;企业研发人员通过VR建模,实时观察材料微观结构演变过程,成为量子科学教育的“新基建”。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瀚海量子自2021年成立以来,便深耕于基于量子力学的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软件研发领域,承载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金龙院士课题组二十余年的科研积淀。在胡伟教授的带领下,率先将第一性原理计算等量子核心技术从实验室带入产业应用,构建起涵盖基础算法、核心软件、工程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据了解,瀚海量子自主研发的HONPAS、PWDFT、KSSOLV等系列软件,创新性融合低标度数值计算与迭代对角化算法,结合自主可控的软硬件协同优化技术,在材料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上已实现双重突破。其核心产品DGDFT软件更是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上完成250万原子级复杂体系模拟,这一突破不仅入围全球超算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更使我国成为首个掌握百万原子级量子模拟技术的国家。
创新生态的“瀚海模式”
作为合肥高新区重点培育的量子科技企业,瀚海量子深度融入“科大硅谷”创新生态。通过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承担多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转化”的创新链条。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企业完成从“科研苗子”到“产业链主”的蜕变:曾入选合肥市量子领域重点产业链企业到加入长三角量子计算产业联盟,曾获中科大“鲲鹏计划”专项支持到技术辐射长三角数十余家科技企业,形成从算法开发到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和协同创新机制。
量子科技链接新型产业场景
在中科大及科大硅谷等平台单位的支持下,瀚海量子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2024年重点对接长三角地区的芯片设计和新材料企业;2025年借助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拓展沪苏浙市场;2026年沿“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海外业务。
瀚海量子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瀚海量子将构建“科学软件产业联盟”,整合产学研资源,引入更多应用场景,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新型显示领域,积极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加速全球化布局。
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化应用,从技术攻坚到生态构建,瀚海量子的实践证明:量子科技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场景,而是正在重塑产业未来的现实力量。在合肥市“全域科创”的战略支撑下,瀚海量子不仅在创造经济价值,更在重新定义生产力发展的量子范式——这种以量子科技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新质生产力,正在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量子动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