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举办的专用车科技展,汇集了超过100辆专用车整车、50多家相关零部件、生态服务商的精品,全方位展示了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趋势。(主办方供图)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从城市街道上忙碌作业的环卫车,到争分夺秒奔赴火灾现场的消防车;从工程建设一线轰鸣不息的工程车,到深入偏远山区穿行送医的医疗车;从晨曦微露时穿梭社区的校车,到暮色中点亮万家灯火的快递车;从冷链长途中护航鲜味的冷藏车,到废墟瓦砾间重建家园的抢险车——专用车不仅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还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
当前,专用车产业正处于“政策红利释放、技术变革加速、全球竞争重塑”的多重战略机遇期,在这一关键阶段,如何定义新一代专用车的产品与战略,统筹推进动力电动化、底盘上装一体化、上装功能化开发实现突破?如何进一步延伸服务生态、推动产品与场景的深度适配?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专用车产品和品牌?是行业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
“专用车的发展将依托技术突破、场景创新与生态重构,推动行业由‘红海内卷’走向‘蓝海增长’,成为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5月15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湖北十堰举办的专用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专用车科技展(2025)上表达了上述观点。此次大会以“推进高端化、迈向智能化,提升专用车产业发展生态”为主题,汇聚了数百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共同聚焦专用车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探讨行业发展新路径。张永伟在会上发布的《重新定义专用车》报告,更是从多个维度系统剖析行业变革,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战略指引,一场关乎专用车产业未来走向的深度探讨由此展开。
变革中的深度调整与多维重构
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专用车行业技术门槛,倒逼企业必须加速转型,以适应市场变化。
当前,中国专用车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市场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专用车销量达到109.28万辆,同比增长3.59%,市场呈现出温和复苏的迹象。其中,新能源专用车市场表现尤为亮眼,销量突破30万辆,渗透率逼近30%,增速远超商用车整体水平,成为行业发展的新亮点。然而,在这看似向好的局面背后,行业仍面临着诸多结构性矛盾。传统燃油车市场受环保政策不断收紧的挤压,市场空间逐渐缩小,中小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加剧;与此同时,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行业技术门槛,倒逼企业必须加速转型,以适应市场变化。
张永伟在大会上指出,专用车产业正经历着“七大重构”,这些重构深刻地影响着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格局。在产业定位方面,正从以往的“商用车减法”思维转向“价值加法”,通过不断叠加新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功能属性上,专用车正从单一功能的工具向多功能高端装备升级,智能消防车、冷链物流车等具备先进功能的产品不断涌现,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驱动力层面,电动化与智能化“双轮并驱”,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封闭场景下的自动驾驶也在加速落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产业生态方面,从过去碎片化的小作坊模式逐渐向集成化大工业体系转变,推动规模化降本,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商业模式上,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运营,如冷链物流领域出现的“车+平台+服务”一体化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国际化路径方面,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向高技术壁垒、本土化运营升级,逐步提升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行业管理层面,资质与标准体系开始向先进技术倾斜,推动行业优胜劣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绿色化和智能化成为专用车产业革新的两大核心驱动力,其中新能源化在公共领域率先实现突破。2024年,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同比激增350%,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达到13.36%,市政、物流等公共领域已然成为电动化的主战场。政策层面,老旧货车淘汰补贴、路权开放等一系列利好举措,进一步加速了市场的更新换代。张永伟表示,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到“十五五”末,城市短途物流、市政环卫等领域的新能源渗透率将超过70%,电动化成为专用车、商用车发展的必然趋势。
宇通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红伟也认同这一趋势。他指出,随着商用车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市场细分的不断深入,商用车中专用车的占比逐年提升,从2016年的6%逐步提升到10%以上,轻型及重型商用车占比均达到40%。在政策、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专用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从2021年的1%提升到2024年的11%,截至2025年3月,专用车整体新能源渗透率已超过15%,商用车行业专用化和新能源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智能化同样在专用车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并且呈现出场景化落地加速的特点。港口、矿山、环卫等封闭场景成为自动驾驶商业化的突破口。以阳逻港为例,无人驾驶集卡的应用年均节省成本38万元,作业效率提升20%,充分体现了智能化在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的优势。卡尔动力推出的“未来运输机器人”更是大胆创新,取消驾驶舱,续航达800公里,通过模块化上装切换适配多元场景,为专用车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营销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晋认为,专用车的智能化需要紧密结合实际运营场景、用户需求以及改装企业的上装智能化,分行业、分场景逐步推进。目前,环卫清扫作业是专用车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最佳落地场景之一。在技术层面,底盘的自动驾驶与上装的自动作业实现信息互融互通,能够高度实现整车集成,最终实现智能调度运营。张永伟也强调,智能化需分阶段推进,从封闭场景验证逐步向开放道路扩展,稳步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广泛应用。
高价值产品出海开拓全球市场
专用车高端装备成功打破欧美垄断,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了中国专用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国内商用车市场整体疲软的情况下,出口成为专用车领域的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中国专用车出口量达5.21万辆,同比增长44.6%,其中工程类车型占比68%,包括徐工千吨级起重机、中联重科70米高空作业平台等。
张永伟分析指出,中国专用车企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国际化发展机遇,预计到2030年,中国整车海外产销规模有望达到1000万辆,新能源、智能化产品将成为出海主力。国内专用车企业需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实现从“产品走出去”到“标准链全球”的跨越。
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产品总监张国君用数据表明了出口的重要性,2019年中国参加德国慕尼黑宝马展的企业数量为344家,而在2025年4月的展会中增长到570家,增幅达65%,中联重科一季度业务国际化超过55%,一半以上业务来自海外。
江苏苏美达成套设备公司国际贸易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晶建议,专用车产业在出口方面,应积极面向欧美高端市场,努力突破排放、安全等贸易壁垒,凭借性价比优势抢占更多国际市场份额;同时,要推进产业转型,从传统低利润、低附加值产品向高利润、高门槛的休旅房车等产品转型;在海外市场,要以具体项目为依托,组建属地化运营团队,贴近客户需求,以更高的效率、更完善的设计和更快的交付周期,为海外终端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集群效应助力十堰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产业链对接、技术中试等举措,致力于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作为中国商用车之都,十堰凭借东风商用车链主优势,构建起了覆盖底盘、上装、零部件的完整产业生态。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介绍,十堰专用车生产资质企业55家,年产能达到27万辆,拥有厢式汽车、罐式汽车、专用自卸车、起重举升汽车、仓栅汽车、特种结构汽车等六大类专用车2000余个公告产品,随车起重运输车国内市占率30.79%,畜禽运输车国内市占率30.53%,教练车全国市占率24.56%。2024年,十堰专用车产能达27万辆,随车吊、油田车等8类产品市占率全国第一,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实力。他表示,十堰专用车发展商专一体的集群优势、细分领域的产品优势、创新驱动的技术优势尤为明显,将集中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专用车、全国安全应急和特种装备行业示范高地,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做大做强专用车产业集群,助力中国专用车高质量发展。湖北一专汽车董事长钟于祥表示,深化与主机厂协同研发,推动整专一体化,是抢占新能源与智能化赛道的关键所在。
在此次大会期间,十堰市发布了“全球商专用车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计划。该计划将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产业链对接、技术中试等举措,致力于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这一计划的实施,不仅将进一步巩固十堰在专用车产业的地位,还将为全国专用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示范和借鉴,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协同发展破解转型难题
通过制定引领性技术标准,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重构标准体系并发挥先进标准的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从而改变行业形象。
尽管专用车产业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存在技术碎片化问题,不同企业、不同环节的技术难以有效整合,阻碍了产业整体技术进步;标准方面,相关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无法为行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贸易壁垒、文化差异等诸多障碍,影响了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
针对这些挑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提出了五大建议。在政府层面,首先要加强顶层规划,设定电动化、智能化的量化目标,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其次,优化准入政策,完善全生命周期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再者,推动标准与国际接轨,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最后,系统性扶持国际化,建设海外本土化基地,助力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企业层面,应加大研发投入,攻关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等核心技术,提升自身技术实力;深耕细分市场,打造差异化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产品+服务+数据”商业模式,拓展盈利渠道;提前布局海外本土化运营,提升全球运营能力,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专用车产业的变革,本质上是一场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生态重构。过去,专用车产业生态存在相互脱节、碎片化、小作坊式作业等问题,缺乏集团化作战和大工业思维。如今,产业生态正朝着汽车大工业思维所主导的集成化、规模化方向转变。
张永伟提出,专用车产业要尽快培育高端产业生态,不仅要加强大工业制造,还需完善与之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如工业设计、上装功能技术研发体系、产业出海支撑体系等。这些体系与专用车产业深度融合,将彻底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在商业模式方面,专用车产业正从单纯的制造销售向全生命周期运营拓展延伸。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专用车领域是最佳实施载体之一。借鉴消费电子产业演变规律,专用车企业将从卖车转向卖服务,围绕场景需求,提供端到端的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行业管理层面,亟须从传统体系向现代体系转型。通过制定引领性技术标准,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重构标准体系并发挥先进标准的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从而改变行业形象。特别是在“商专一体化”资质管理领域,要积极探索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政策框架,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从“制造”到“智造”,中国专用车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政策的持续赋能以及全球市场机遇的不断涌现,中国专用车产业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加速跃迁。在这一过程中,唯有以创新为引领,以协同为支撑,才能在这片充满机遇的“蓝海”中破浪前行,为全球商用车行业发展注入强大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推动专用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