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训练师、大数据分析师、数字营销专员......专家告诉你未来哪些岗位更被需要→|解码“稳就业”

©原创 作者: 刘德炳 王棕宝 王珊珊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5-27 10:07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刘德炳  王棕宝  王珊珊

稳就业是当前重要工作,这事关经济发展,也与民生息息相关。

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

如何推进稳就业工作?如何同步推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中国工业报就此专访了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原副院长宋向清。他表示,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关键发力点不同,要精准施策,持续加力;同时,既要关注就业数量的稳定,也要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

中国工业报:对于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而言,关键发力点在哪些方面?

宋向清: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关键发力点各不相同。

就稳就业而言,一要强化就业支持计划: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如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提升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职业技能。二要发挥企业吸纳就业作用:鼓励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稳岗扩岗,发挥公有制经济的国有企业就业引领作用,多措并举扶持中小微企业稳岗扩岗。三要拓宽新就业形态渠道:提高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就业拉动能力,加快发展以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拓宽就业增长点,同时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四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性数智化就业平台,实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有效对接,提高人岗匹配精准度。五要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深化区域劳务协作,拓宽省际劳务协作覆盖区域,促进劳务输出和就近就业,稳定农民工规模总量和脱贫人口就业规模。

就稳企业而言,一要减税降费与财政支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的负担,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活力。同时,通过财政补贴、专项基金等方式,对重点产业和困难企业给予支持。二要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放宽贷款条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扩大信贷覆盖,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推动银行机构落实应贷尽贷原则,确保资金直达企业。三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四要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就稳市场而言,一要努力扩大内需: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消费、扩大投资,拉动国内市场繁荣。鼓励消费,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投资力度,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二要稳定外贸出口:加强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推动外贸稳定增长。鼓励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稳定外贸就业岗位。三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各类市场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四要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就稳预期而言,一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准确地解读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让企业和劳动者了解政策内容和受益方式,增强他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对就业市场的稳定预期。二要稳定宏观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政策频繁调整和不确定性,给市场和企业以稳定的预期,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稳定就业岗位。三要增强市场信心: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交流,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通过发布经济数据和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和劳动者合理预期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变化,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四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宣传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重要意义和积极成效,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增强社会各界的信心和预期。

中国工业报:稳就业工作中,有哪些环节需要强化?

宋向清:一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二是关注和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对就业歧视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三是加强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随着灵活就业形式的不断发展,应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包括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等方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其提供更全面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四是推动区域就业协调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就业压力较大地区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向这些地区有序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区域间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缩小区域就业差距。

中国工业报:如何让失业人群快速再就业?

宋向清:让失业人群快速再就业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失业人员数据库和岗位信息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人岗精准匹配,为失业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推荐和职业指导。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失业人员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如针对制造业失业人员开展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操作等培训,针对服务业失业人员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培训,提升其再就业能力。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如给予企业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就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灵活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如自由职业、兼职、远程办公、共享员工等。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规范灵活就业市场,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灵活就业选择。另外,还需要为失业人员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场地扶持等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创业,并通过创业带动更多就业机会。

中国工业报: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在加强稳就业工作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

宋向清: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给就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遇。一方面,AI、自动化等技术的应用替代了一些传统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催生了新的产业和业态,创造了诸如AI训练师、大数据分析师、数字营销专员等众多新职业和就业机会。关键在于加强劳动者的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科技变革的需求,实现就业转型和升级,从而提升劳动价值和就业质量。

另外,部分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相对滞后,对新兴职业和灵活就业形式的接受度不高,影响了其就业选择和就业质量。应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和宣传教育,鼓励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发展观,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勇于尝试新的就业方式和职业领域。

整体看,不仅要关注就业数量的稳定,也要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部分就业岗位存在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影响了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和幸福感。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完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促进就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刘德炳 王棕宝 王珊珊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