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吴辰光
5月16日,五战港交所的初代网红餐厅——绿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茶”)终于如愿上市。
尽管招股书显示此次绿茶在营收、净利润以及门店规模方面,均实现了逐年递增的态势,但人均消费、同店销售额、翻台率这些核心数据均出现了波动,尤其是在2024年呈现了下降态势,这引发了外界的担忧。
实际上,在绿茶的前四次递表中曾有两次通过聆讯,但均以失效告终。当初为何失效,为何又选择在此时上市?中国工业报通过致电绿茶官网电话试图咨询,对方表示会将联系信息反馈给公司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对此,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绿茶选择在此时上市或许是时机更合适,但其业态老化、有些换汤不换药的问题才是值得深思的。
五战港交所终如愿
中国工业报整理发现,四年来绿茶总共五次递表港交所,其中有两次通过聆讯但最终失效。
早在2021年3月,绿茶首次递交招股书,由于信息披露错误,该招股书在半年后失效。同年10月,绿茶再次递交上市申请,并于2022年3月通过上市聆讯,但不久后该申请材料失效。2022年4月,绿茶三战港交所并再次通过聆讯,但同样失效。2024年6月,绿茶第四次递表依然以失效告终。2024年12月,绿茶五战港交所,终于在今年5月16日如愿上市。
对于曾经两次通过聆讯都最终失效,第三方研究、咨询机构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向中国工业报表示,可能是时机问题,绿茶对当时价格不满意,最终选择不发行。而这次最终如愿上市,也与时机有关,此时的业绩进展与资本市场环境都要好于前两次通过聆讯的时间。
原深创投投资人、国家投资项目管理专家陈敏也向中国工业报表示,2021年,港股经历了一次暴跌,港股市场对于投资更趋理性。绿茶在那个时候虽然通过了聆讯,但是资本市场对它的认可度不一定高,至少热度不是很高,估计在发行询价等前期过程就出现了一定障碍。另一方面,绿茶经过前期的高速成长,在2021-2022年这个阶段应该是单店的营收和盈利能力都遇到了上涨压力,其他同类竞品也逐步跟上来了,所以当时绿茶放弃了挂牌。
在张毅看来,绿茶多次上市未果的原因是多方面,他告诉中国工业报,首先肯定是财务数据方面,此前绿茶的财务数据有波动,盈利结构相对较单一,监管层面会对其经营能力有一定的存疑。其次是来自市场环境的变化,绿茶前两次通过聆讯的时间,彼时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竞争对手对绿茶的冲击比较大。同时,当时还处于疫情期间,整个餐饮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此外,绿茶内部可能也存在些问题,如内部管理、战略规划、食品安全、欠缴员工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等。总之,当时的种种原因都让这家公司不适合强行冲上市。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绿茶营收分别为23.75亿元、35.89亿元、38.3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17亿元、2.96亿元、3.5亿元。
餐厅规模方面,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绿茶餐厅数量为493家,覆盖全国21个省份、四个直辖市、两个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2022-2024年,绿茶餐厅数量分别为276家、360家、465家,复合年增长率为29.8%。绿茶计划在2025-2027年,将分别新增餐厅150家、200家及213家。
从总体业绩看,此次绿茶逐年增长稳定,没有出现此前出现的波动情况。
中国工业报综合整理绿茶此前几次招股书内容发现,2018-2021年,绿茶营收分别为13.12亿元、17.36亿元、15.69亿元、22.9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440.1万元、1.06亿元、-5526.2万元、1.14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均有波动情况。
在张毅看来,此次绿茶终于上市,不仅是此前自身问题得到了改善,也是市场大环境整体向好,给绿茶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融资时机。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向中国工业报表示,当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此时上市对绿茶确实是一次有利时机。
核心数据滑落
虽然总体业绩持续向好,但绿茶的翻台率、人均消费、同店销售额等核心数据有所波动,在2024年均出现下降。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绿茶接待总人数分别为3778.6万人、5792.2万人、6807.1万人,呈连续增长,但人均消费逐渐下降,分别为62.9元、61.8元和56.2元。翻台率分别为2.81次/天、3.3次/天、3次/天。
与2023年相比,绿茶承认在2024年餐厅整体表现有所倒退。其中,接待总人数的增长,是因为餐厅数量的增长。而人均消费以及翻台率的下降,绿茶表示,是由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普遍改变,以减少外出用餐的支出及次数。同时,绿茶在招股书指出,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行业整体亦呈现相同的趋势。
2022-2023年,绿茶同店销售额增长率为26.2%;2023-2024年,绿茶同店销售额增长率为-10.3%。
对于如此大的反差,绿茶表示,2023年增长的原因是在放宽疫情相关限制后,消费者的支出大大增加,客流量复苏。对于2024年的减少,绿茶依然将原因归结为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普遍改变,减少了外出用餐的支出及次数。同时,绿茶还引据灼识咨询的资料,表示在2024年的同店销售额的表现要优于大多数同行。
不过,张毅认为,绿茶门店运营数据的下降确实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改变,但不一定是消费者减少外出用餐的支出及次数,而是消费者在选择用餐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其实在2024年,餐饮行业的表现算是冷热两重天,并不是绿茶招股书中说的相同趋势。另一方面,依然是绿茶的内部管理可能出现问题,高管涨薪、欠缴员工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等已然爆出危机,但为冲上市绿茶还在一味将门店规模化,因此门店运营数据出现滑落就不奇怪了,需要补。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向中国工业报表示,即便营收与利润增长,但翻台率、同店销售额等核心指标的波动,是在提示绿茶需深耕运营,从“网红”效应转向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消费体验,以适应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和即时化消费模式的追求。
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也向中国工业报表示,绿茶面临迭代升级的问题,如何根据现在的市场变化去升级,需要包括在健康化、品质化方向做出重大调整。作为连锁品牌,绿茶的供应链也存在短板,在产品差异化以及成本方面还不足以建立优势。餐饮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获客成本的增加。因此要增加频率,增加消费者的服务内容来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从而提升门店运营数据乃至企业的整体利润。
市场高度分散
招股书显示,中国内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餐饮市场,市场收入由2020年的395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571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预计2024-2029年,市场收入将按7.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于2029年达到78515亿元。
其中,休闲中式餐厅市场收入由2020年的351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34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1%。预计2024-2029年,市场收入将按9.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于2029年达到8261亿元。而随着市场对高档餐饮青睐度的下降,休闲中式餐厅已逐步成为主流,在整个中式餐厅的收入占比由2020年的16%增长至2024年的17.4%,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至19.3%。
虽然休闲中式餐厅的市场潜力很大,但体现出高度分散的情况。绿茶招股书称,2024年,前五大品牌约占休闲中式餐厅市场总收入的3.9%。其中,绿茶按营收计算排名第四,占据0.7%的市场份额。按餐厅数量计算排名第三。
除了绿茶外,已上市的休闲中式餐厅还有小菜园和太二(母公司九毛九)。其中,小菜园2024年营收52.1亿元,门店数量667家,占据1%的市场份额。太二营收44.13亿元,门店数量634家,占据0.8%的市场份额。
“市场占有率普遍较低确实是休闲中式餐饮市场的整体特性之一,主要是因为进入门槛较低、市场需求多样化、地域性差异明显。这些因素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规模较小、特色各异的餐饮企业。其次,由于消费者对餐饮的需求多样且变化较快,单一企业难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很难出现占据主导地位的巨头。”江瀚向中国工业报说道。
赖阳也认为,市场高度分散并非仅因对厨师技艺的依赖,更深层次源于其品类多样性、地域文化差异,以及“云消费”时代消费者对体验化、个性化和社群化的极致追求。这种特性使得行业难以形成少数巨头,即便绿茶通过标准化提升效率,也需持续深耕,不能“轻敌”。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中国工业报,中国有八大菜系,而八大菜系里还有很多细分菜系,所以整个中式餐饮的集中度都无法很高。因此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应该都是融合菜,既有国内菜系融合,也有中西菜系融合。
可以看出,个性化、菜系融合将是休闲中式餐厅的发展方向。
按绿茶的计划,上市将募资7.46亿港元。其中,将63.3%用于扩展餐厅规模;26.3%用于设立中央食材加工设施;5.4%用于升级信息技术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5%用于运营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中国工业报整理发现,此次绿茶的募资用途与前几次没有太大差别,依然以扩店、建设中央食材加工设施为主。
按地域划分,一直以来,绿茶的门店主要集中在华东、广东省、华北三大区域。对于扩店,绿茶以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为主。在绿茶看来,休闲中式融合餐厅已是这些城市消费者外出就餐的理想选择。
赖阳认为,绿茶向二、三线城市下沉,优势在于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和不断释放的消费潜力。然而,挑战在于这些区域的整体消费水平相对偏低,以及消费者观念和习惯的差异,这要求绿茶需要进行更精细的本地化适应。
朱丹蓬指出,二三线及以下市场的客单价相对较低,但光便宜也不行,品质、服务、客户黏性都要跟得上才行。而绿茶的性价比、产品创新以及品牌效应都较为平庸。
再看中央食材加工设施的建立,这也是绿茶老生常谈的内容。对此,赖阳表示,中央食材加工设施作为绿茶标准化运营的基石,战略价值在于构建智能化供应链体系,提升全流程效率优化,这与当前商业发展中物流智能化和商流智能化的趋势高度契合,并非过时。
但朱丹蓬认为,目前大多连锁餐饮都拥有中央食材加工设施,因此这项肯定不能作为绿茶招股书的亮点。总体而言,绿茶的上市并非其自身有多完善,只能说是资本市场对整个中国餐饮赛道增长的看好。
张毅也表示,从绿茶的五次招股书可以看出其业态老化的问题,有些换汤不换药。本身这家企业的品牌定位和核心业务确实是以餐厅经营为主,因此招股书主要突出餐厅业务稳定以及门店规模增长等也是为了体现核心竞争力的稳固,是理所当然的。但多年来招股书基本保持“一脉传承”,也凸显了绿茶在创新方面还缺乏突破口,尤其是在消费场景、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的当下,绿茶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