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金融新政重磅出台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原创 作者: 曹雅丽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5-22 20:51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金融资本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发展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及去年6月份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近日,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政策举措》聚焦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债券市场等7个方面,提出了15项政策举措,可谓“干货”满满。5月2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金融政策有关情况。

构建“四梁八柱”  直击科技创新难点堵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科技成果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需要大量科技投入,也需要科学家、投资人、企业家共同努力,推动科技、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科技部副部长邱勇表示。

邱勇表示,此次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政策举措》直击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构建起科技金融发展的“四梁八柱”。文件既包含存量政策的迭代升级,也有增量政策的创新供给,形成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

首先,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推动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

“这次《政策举措》,从科技创新的需求侧出发,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强化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支持。”邱勇说,比如,为创业投资“引流”“疏堵”,提出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参与创业投资等措施;为进一步强化科技信贷支持,提出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等。

其次,坚持系统观念,释放政策“组合红利”。邱勇介绍,前期,各部门围绕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实效性强的具体政策,这次《政策举措》把这些增量政策也纳入支持范畴,进一步强化政策组合的衔接互补、落实落地和整体效能,有利于充分释放既有的政策红利。

比如,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金融监管总局提出,抓好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等“四项试点”措施。《政策举措》对这些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落实落地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

“目前市场各方响应积极,现在已将近100家左右的机构在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超过了2500亿。下一步,将持续完善配套的支持机制,让‘科技板’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透露。

最后,注重协同发展,推动各方力量“攥指成拳”,形成推进合力。《政策举措》要求强化科金协同、央地联动。具体包括,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开展区域创新实践以及“股债贷保投”多种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等。在投入方式上,强调从“财政思维”转向“金融思维”,发挥财税政策对金融投资的引导激励作用。

对于区域创新实践,邱勇解释说,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有两类,一类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中央确定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3家;另一类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前确定了成渝地区、西安、武汉3家。

邱勇表示,下一步,将与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密切合作,积极推动科技金融的央地联动。在区域上要“有重点”。要发挥创新资源和金融资源丰富的优势,率先破解科技金融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要在市场化法治化的轨道上先行先试有关科技金融的创新政策,探索出科技金融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

“在实施上要‘有特色’。今年,将会同金融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揭榜挂帅’,用科技金融的‘地方智慧’凝聚创新政策的‘含金量”。”邱勇说。

最后,在操作上要“有实招”。地方科技部门要主动对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建立区域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加强资源对接和信息共享,建立科技任务和企业“白名单”定向推荐机制,让各类科技创新主体能够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

实施“精准滴灌”  培育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做好科技金融工作既是支持科技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金融机构战略转型的需要,更是我们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朱鹤新表示。

朱鹤新介绍了四组数据:截至今年3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3.3万亿元,而且同比增长24%,连续3年的增速都超过了20%;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1%,远远超过贷款的平均增速;银行金融机构与企业签订的设备更新的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2万亿,值得注意的是,设备更新很多跟科技型企业相关联;银行间债券市场投向科创企业领域余额突破了1万亿,在A股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已经超过1900家。

“以上数据说明这几年政策在科技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也体现各部门形成的合力,畅通了科技、金融、产业循环,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朱鹤新说。

“接下来,要提升科技贷款的投放强度和服务能力。”朱鹤新介绍,第一是规模上要更有力度,人民银行已经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规模由5000亿元提升到8000亿元,同时下调再贷款利率,由1.75%下调到1.5%。第二体现在服务上要更有温度,推动银行深化科技信贷服务能力的建设,在内部管理、人才建设、风险评估、产品服务等方面构建专项机制,匹配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提升服务覆盖面,让更多中小科技企业获得优质的信贷服务。

朱鹤新认为,关于建设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是支持科技发展的一项创新性举措,中国人民银行把发展股权融资、壮大耐心资本作为重中之重。

“培育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推动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格局,同时也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融资支持。”朱鹤新表示,要加强科技型企业跨境金融服务,稳步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扩大科技公共信息开放共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

“推进科技金融工作,光有政策举措还不够,还要有一些配套措施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朱鹤新表示。

“下一步,要提升政银企对接的效率。对点多面广的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并优化创新积分评价办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画像。对于一些国家重大的科技任务,将建立融资对接推荐机制,推动科技产业部门梳理重点项目和企业信息,引导金融机构‘点对点’地提供多元的融资支持。”朱鹤新介绍。

“要加快科技公共信息开放共享。还要推动加大科技金融风险的补偿力度。”朱鹤新补充说。

发挥“枢纽作用”  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资本市场在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风险共担、加速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在“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中发挥关键枢纽作用。

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介绍,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已接近2700家,市值占比超过了4成。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当中,超过9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都形成了上市公司集群,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的代表性“硬科技”企业实现了上市融资。

科技企业并购重组更加活跃。目前,沪深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的一共有1400余单,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70余单,同比增长超过220%。尤其在这当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约65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过80单。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目前在投项目超过了10万个,在投本金超过了4万亿元。”严伯进介绍说。

此外,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作用也在不断凸显。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已经成为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科创债累计发行1.2万亿元,其中2024年一共发了539只,发行规模0.61万亿元,同比也是增长了64%,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证监会还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支持科技企业用好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截至今年4月底,已经完成了242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备案,这当中有83家为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证监会将会同跨部门协调机制成员单位,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利用境内境外资本市场规范发展,为科技企业境外上市提供更加透明、高效、可预期的监管环境。

“总的来看,资本市场改革效应在不断放大,支持科技创新的产品、工具和服务体系持续健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正在加速形成。”严伯进总结说。

“下一步,将持续优化科技企业境内上市的环境;更好统筹发挥各板块支持科技企业的功能;精准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加大力度支持科技企业产业整合;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好发挥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作用。”严伯进表示,将与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加快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引入“金融活水”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银行保险机构是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持续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可以让更多的金融活水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流入科技创新的广袤沃土,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介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

“我们引导金融机构优化科技金融管理体制,大中型银行目前已经在总行和省分行层面都设立了专门的科技金融部门,全国设立科技支行2178家。”郭武平说。

郭武平表示,为了让科技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支持,金融监管总局开展科技金融4项试点。第一个试点是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先后将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大到全国18个城市及其所在省份,目前签约意向金额突破了3800亿元。第二个试点是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前期最早一批500亿元,第二批试点1120亿元,近期还会批复第三批600亿元试点规模,三批合计将达到2220亿元。第三个试点是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允许部分银行在18个城市开展试点,将并购贷款的期限从7年延长到10年,贷款占并购资金的比例从原来的60%提高到80%,目前所有的试点银行都已经全面落地。第四个试点是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推进试点,主要是解决知识产权登记、评估、处置等方面的难题。

此外,发挥5类金融机构各自服务优势。推动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互补充,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共同发力,各类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下一步,将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向科技领域倾斜对接帮扶资源,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在绩效考核、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面给予倾斜,并在尽职免责方面实行差异化的监管要求。”郭武平表示。

加强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建设。支持银行综合运用科技企业创新积分等多方面信息,提升科技型企业首贷率。规范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独立有效开展信贷评审,探索和完善“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模式。对于现金流特别是经营性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流动资金贷款,允许银行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可以达到五年。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风险保障。

科技保险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具有“减震器”和“稳定器”的作用。郭武平表示,目前正在实施的政策举措包括出台了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企业重大股权的政策,调整了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将保险资金投资单一创业投资基金的余额占基金实缴规模的比例从20%提高到30%,为更多保险资金投向创业投资基金创造条件。

“此外,正在联合科技部等研究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主要是优化科技保险服务体系,更好发挥保险业风险补偿、风险减量、资金杠杆以及链接互通的功能作用。”郭武平透露。

作者:曹雅丽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