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天刚破晓,河南省邓州市张楼乡龚家村禁烧指挥部前便已人头攒动、一片繁忙景象。只见十几名戴着穿着红马甲、骑着电动车的村民陆续赶来集合,他们是村里的“三夏服务队”,每天到这里领取任务后分组行动。龚家村党支部书记李红霞一边清点人数,一边明确分工:“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收割机组先去南坡地,那边麦子今天全部割完;运输组跟上,秸秆打捆机别落单!”
这是张楼乡麦收时节的寻常一幕。连日来,随着7.2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收割期,全乡26个行政村的三夏服务队全员上岗,张楼乡党委书记杨威、乡长张军、副乡长韩文光带队分组巡查,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麦收保卫战”悄然打响。
党建+服务:田间地头的“红色引擎”
在张楼乡,“三夏”从来不是单纯的农事。乡党委将26个村级党支部升格为“三夏指挥部”,1000多名党员亮身份、定岗位,构建起“支部包片区、党员联农户”的责任体系。在大庄村的麦田里,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来自甘肃的机手张希红刚停下机器擦汗,服务队员王立春就递上矿泉水:“油箱我们检查过了,机器运行良好,放心干!”原来,服务队提前摸排了全村16台收割机的状况,连夜间停靠点都安排了专人看守。“机手跨区作业不容易,咱得让他们像回家一样。”大庄村党支部书记郑立明说。
这样的精细化服务覆盖全乡。乡农业服务中心开通24小时热线,协调农机配件、油料供应;各村设立“机手驿站”,提供免费防暑药品、茶水和临时休息点。
老弱户的麦子,一穗都不能落下
今年72岁的李霞飞是丁湾村人,儿子儿媳在外工作,她在家照顾孙子并种了10亩麦子,在得知村里服务队可以帮助联系收割机并运送到家后,她提前给儿子说今年不用他们再跑一趟了。收割机到她家地块后,6名队员带着收割机开进她家田地,中午前就把收割好的麦子装袋送进了她家院子。
收好麦子的李霞飞加入了村里禁烧宣传队,每天骑着电动车、带着小喇叭和队员们一起在村内外宣传禁烧知识,她说:“我参加不了服务队,但是我可以加入禁烧宣传队出一份力。”
张楼乡针对留守老人、残疾家庭等特殊群体,各村组建“帮工小分队”,提供“代收代运”“晾晒指导”等定制服务,这种精细化服务源于深刻的民生洞察。张楼乡党委书记杨威在巡查时强调:“我们抢收的是粮食,守护的是民心。”
田埂上的党支部
在张楼乡,每个服务队员都穿着耀眼的红马甲。乡长张军带队每天到各村巡查一遍,裤脚永远沾着麦茬:“我们要求干部‘三带’——带头下地、带问题回来、带解决方案。”
这种作风感染着群众,张油坊村村民自发组成“晒粮志愿队”,把文化广场让出来当晾晒场;农资店老板张峰主动降价供应脱粒机润滑油。
据悉,张楼乡已经联系本地割麦机32台,外地割麦机125台,预计4-5天完成收割任务。
在张楼乡的麦田里,“服务”不是抽象的口号。它是机手接过的那碗绿豆汤,是老人摸到的尚带体温的新麦,是深夜维修车头晃动的灯光。这些细节背后,是一个乡镇对“颗粒归仓”的执着,更是党员干部用脚底板丈量出的民生温度。(沈俊伟、孙丽 文/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