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美航线运价飙升:关税窗口期触发"抢运潮"

©原创 作者: 王珊珊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5-21 09:45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近期,“中国工厂爆单、船公司爆舱、运价飙升”成为行业热词。

在中美贸易政策出现阶段性缓和的背景下,一场规模空前的"抢运潮"正在中美航线上演。尽管美国对中国商品的整体关税水平仍然高企,但90天的关税窗口期已促使美国零售商和生产商争分夺秒地补充库存,导致中美航运市场出现报复性反弹,运输需求激增,运价涨幅飙升,多个主要港口再次出现排舱、甩柜的紧张态势。这场突如其来的"抢运潮"背后,是外贸企业争分夺秒的关税博弈。

窗口期触发“抢运潮”

航运分析机构Vizion最新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中美航线集装箱订舱量呈现"井喷式"增长——5月5日至13日短短8天内,中国至美国的7天平均订舱量从5709TEU猛增至21530TEU,涨幅高达277%,创下近两年最大单周增幅。

据CNBC报道,美国零售业领袖协会供应链副总裁杰西卡·丹克特透露:"过去一个月,我们看到跨太平洋贸易量骤降60%以上。现在有了90天的确定性窗口期,交易量正在快速回升。"这一说法得到多方数据印证——圆亚物流总经理朱晓园表示,公司中美航线订舱量已实现翻倍增长,而多家供应链企业证实订单规模和舱位需求正显著增加。

美国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路透社报道显示,美国玩具和节日装饰制造商正在紧急预订积压货物,知名母婴品牌Lalo有"数十万件产品等待发货"。深圳物流业者描述道:"所有同行都在超负荷运转,大量货物正排队等待立即发往美国。"

据公开报道,美的集团副总裁王建国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在90天窗口期内,家电产品出口美国综合关税率为55%,较此前最高税率降低10个百分点。"这相当于每出口100万美元货物就能节省10万美元成本,所有生产线都在满负荷运转。"深圳某外贸企业负责人更形容"电话被打爆",仅半日就接到6个美国客户的紧急催单,有企业甚至在关税下调当晚就斩获超百万美元订单。

"现在拼的就是物流速度。"上海航运交易所分析师指出,当前美西航线40尺集装箱运价已突破5000美元,较上月上涨42%,部分货代公司开始征收旺季附加费。宁波港负责人透露,为应对激增的出货需求,港口已开通中美航线"绿色通道",集装箱卡车排队时长却仍延长至8小时以上。

除了海运,空运也助力“抢运潮”。

据中国工业报从菜鸟国际快递了解到,南美、北美等跨境电商市场需求旺盛,南美凭借年轻化人口和消费能力成为最具潜力区域之一,并呈现爆发式增长,美国市场因出货窗口期的到来需求回升。

菜鸟国际快递最新数据显示,南美、北美等多国跨境包裹量持续增长。其中,4月菜鸟国际快递巴西包裹量环比增长超过80%,5月第三周较前一周,美国、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包裹量增长迅速。

“美国消费需求一直存在,很多跨境商家会针对美国市场开发产品,消费者对中国产品和供应链的依赖也很强。”国内某智能设备品牌负责人Jimmy表示,关税下调,给了跨境商家和工厂出货的机会,大家都在努力生产、接单、发货,一方面,迅速消化过去一段时间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为年中大促,以及之后的旺季做准备。物流方面,公司通过跨境小包将新品、测试品以及零件、配件等送往海外消费者,成熟和销量稳定的产品则备货海外仓,近期,通过空运、海运等形式积极发货和补货。

“欧美市场一直以来都是跨境商家的重要战场,拉美等新兴市场保持了更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越来越多跨境平台和独立站商家的销量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过去几年,菜鸟在全球持续进行了物流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投入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跨境商家提升物流的稳定性。Jimmy表示,零件、配件等商品普遍选择跨境小包发货,虽然体积小、重量轻,但因为货值较高,因此会优先选择菜鸟这样具有品牌知名度的跨境物流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运输狂欢暗藏隐忧。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专家提醒,90天的政策窗口期既是机遇也是考验:"企业需要平衡短期抢运与长期风险,特别是要防范下半年可能出现的运力过剩。"海关总署数据显示,目前中美航线船舶平均舱位利用率已达95%,但6月新增运力将环比增长15%,市场或面临"过山车"式调整。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贸易战中,中国企业正展现惊人的应变能力。广东某家电企业启用"空运+海运"组合方案,将核心部件通过航空运输,大件产品则走海运分批出货;浙江服装企业则重构供应链,将原需60天的生产周期压缩至35天。正如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所言:"这不仅是运输效率的比拼,更是全球供应链韧性的实战检验。"

从事对外贸易的深圳东风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双对中国工业报表示,我们不能被一时的热闹所掩盖。与2021年疫情后那波“美线热”类似,本轮行情存在明显的脉冲特征,持续性和稳定性仍需观察。从供给角度看,当前船公司仍有部分闲置运力尚未全面恢复,港口扩容建设亦非一日之功,一旦订单放缓或预期落空,市场将迅速从供不应求转为运能过剩。

运价暴涨:舱位争夺战白热化,供应链面临新考验

随着中美贸易政策窗口期开启,跨太平洋航运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风暴。这场由"政策红利+需求反弹"共同驱动的市场异动,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供应链格局。

航运市场呈现三大显著特征:舱位争夺日趋白热化。据央视财经报道,5月底前的中美航线船舶舱位已接近满舱状态,美森、长荣等主要航运公司相继发布涨价通知,单箱运价上调幅度达500-1500美元不等。以上海至纽约航线为例,目前运价已达到4300美元/FEU左右。货代业内人士透露,仅5月下半月运价就跳涨约1000美元/FEU,部分货主为保障出货甚至接受20%的溢价服务。

运力调配面临挑战。据公开报道,Xeneta首席分析师PeterSand指出:"由于船公司此前将大量运力转移至欧线等航线,短期内运力回补需要6-8周时间。"这种运力错配导致的市场真空,使得即期运价持续攀升。宁波港数据显示,集装箱卡车日周转量激增35%,但堆场货物积压现象仍日益严重。

圣诞备货季提前启动。与往年7月才开始备货不同,今年美国零售商纷纷抢跑。深圳某玩具出口商表示:"大型零售商要求将90天窗口期分阶段利用,首批货物最迟6月中旬必须到港。"这种集中出货策略进一步加剧了舱位紧张局面。

市场前景方面,业内人士普遍持谨慎乐观态度。一方面,前期积压货物的集中出运可能推动运价上涨趋势延续至下半年;另一方面,当前运价已包含约800美元/FEU的"政策溢价",若90天后关税政策再生变数,市场可能面临剧烈调整。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脉冲式运输模式正在考验供应链韧性。部分企业为赶窗口期已转向空运,导致中美航空货运价格同步上涨23%。

胡双指出,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轮爆发性增长也暴露了我们在供应链柔性管理上的短板。部分工厂在短期订单潮面前陷入产能错配、人工短缺、排产混乱等问题;而在港口,集装箱调度、智能通关、综合物流协同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爆单能带来一时的经济数据亮点,但真正决定竞争力的,是我们是否能在高波动的周期中建立“快速响应+稳定交付”的体系。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中美贸易的韧性仍在,但市场结构正悄然重构。海外客户对供应链安全性和多元化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东南亚、南美等制造基地正在快速崛起。这要求我们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全链条协同效率,另一方面也应增强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战略黏性与不可替代性。

尽管中美经贸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无论是货主企业还是航运物流企业,都需要做好多手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市场情况。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探索"中国制造+近岸仓储"的新模式,通过在墨西哥等第三国设立中转仓,增强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总之,这一轮爆单与爆舱,不只是“火”了一时的货量,更像是一场对产业链稳定性与供应链敏捷性的压力测试。如果企业只是把它当作一波“抢跑”行情,那就忽视了背后的深层信号。唯有以专业、审慎、长期主义的视角面对当下的热潮,我们才能真正穿越周期,站稳未来。”胡双表示。

作者:王珊珊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