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是中欧关系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4月8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委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同意立即启动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并探讨了中欧汽车产业投资合作的可能性。在新形势下,中欧愿共同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坚持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随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明确表示反对单边加征关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对中欧再次推进谈判表示欢迎,奔驰也敦促欧盟为中国产电动汽车在欧洲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反补贴”调查概况及最新进展
一是中国产电动汽车进入欧盟面临最高45.3%的关税。2024年10月29日,为期一年多的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落地,欧委会决定对中国产电动乘用车(87038010)征收“反补贴”税。三家中国抽样企业最终“反补贴”税率分别为17.0%(比亚迪)、18.8%(吉利)、35.3%(上汽),合作企业平均税率为20.7%,不合作企业税率为35.3%,且7月4日以来的临时关税不予征收。加上欧盟乘用车10%的最惠国税率,那么我国企业将面临最高45.3%的关税。
二是沉寂近半年的“价格承诺”谈判重启。中欧双方近期合作迅速升温,频繁就取消贸易壁垒及加深双边合作进行协商。此前进展缓慢的中欧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也开始破冰。早在2024年8月欧委会终裁披露后,在12家中国企业的授权下,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按照调查程序要求,首次于8月24日代表中国企业向欧委会提交“价格承诺”方案,但遭拒绝。11月,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曾公开表示“中欧即将就电动汽车进口关税问题达成解决方案”,我国商务部发言人也指出在中欧双方谈判磋商持续推动下,取得了一定进展。而随后相关谈判沉寂近半年,直至今年4月,欧委会表示中欧已同意为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取代之前的加税方案。
中欧汽车贸易新情况
一是中国对欧盟纯电动乘用车(BEV)出口顺差优势明显。2020年起,我国对欧盟BEV出口贸易额开始显著提升,从2020年的顺差5.2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23.5亿美元。2024年因受欧盟加征“反补贴”税等不利因素影响,BEV车型对欧盟贸易顺差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110亿美元以上。
二是欧盟仍是我国最大的BEV出口市场。在欧盟对中国产电动乘用车征收“反补贴”税后,中国对欧盟BEV出口的增长态势被打断。根据海关数据,2024年我国对欧盟BEV出口45.2万辆,同比下降6.2%,占我国BEV出口总量的47.4%。其他出口量较大的国家分别为泰国、英国、巴西、阿联酋、澳大利亚等。
三是PHEV对欧盟出口实现快速增长。根据海关数据,2022年之前我国对欧盟并没有PHEV车型出口。2022、2023和2024年,对欧盟PHEV出口量分别为2.6万辆、3.6万辆和5.1万辆。2025年1~3月,我国PHEV共计出口15.4万辆,同比增长1.63倍,出口额31.5亿美元,同比增长77.7%。其中,对欧盟出口量同比增长7.3倍至3.5万辆,已接近2023年全年对欧盟PHEV出口总量。
“价格承诺”的影响及中欧产业合作展望
一是以“价格承诺”替代关税是平衡多方利益的最佳选择。欧盟内部对于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存在不同声音。如匈牙利明确反对加税并参与法律诉讼,德国则担忧关税推高本土电动化成本,西班牙从去年9月首相访华后态度转变,反对对华加税。采用“价格承诺”机制,有助于缓解欧盟内部分歧,避免因贸易争端引发内部矛盾激化。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已占据一定份额,完全阻拦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并不现实,也会减少欧盟消费者可选择的车型数量,阻碍欧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价格承诺”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市场秩序,为欧盟本土电动汽车企业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能继续引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先进技术与经验。
二是“价格承诺”短期促进企业调整发展策略,长期将促进中欧产业融合发展。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参与“价格承诺”谈判并接受相应价格约束,短期可能面临一定挑战。如企业需控制成本,调整产品定价并重新制定欧盟市场策略。同时,企业也需推出与价格相匹配的、性能质量水平更高的产品,加快优化供应链,以便能够在售价与性能双提升的情况下仍能获取利润。这将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通过技术与产品升级来匹配售价提升,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上发展。长期看,若谈判成功并达成合理的“价格承诺”协议,中国企业能够继续在欧盟这一高端市场深耕,将有利于拓展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将促进更多中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赴欧投资建厂,与欧洲共建电动汽车产业链生态,持续强化中欧汽车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欧洲汽车行业行动计划》可成为新时代中欧合作的良好切入点。2025年3月,欧委会发布《欧洲汽车行业行动计划》,围绕创新与数字化变革、清洁交通体系构建、供应链韧性强化、技能人才培养与就业保障、公平竞争环境营造等多个关键维度,规划详尽的行动策略以及资金扶持方案,旨在全力推动产业革新升级。中欧电动汽车贸易争端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欧洲汽车工业转型滞后、核心供应链缺失等问题。欧洲电动汽车工业要扭转颓势,需与中国开展大规模合作。未来,中欧可以在关键原材料、动力电池、芯片、零部件等方面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确保双方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亦可在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电动智能化汽车发展。
发展建议
一是利用磋商对话、混委会等高层对话机制,加强贸易协调和行业交流。建议利用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等机制,加强中德、中欧等电动汽车产业战略对话与合作交流,妥善管控意见分歧,促进中欧汽车产业共赢发展。与欧盟进行积极对话,就补贴政策、贸易规则和中欧汽车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减少误解和分歧。加强信息共享,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出现的贸易摩擦。
二是创新合作形式,支持企业在欧洲本地化发展。为应对各类壁垒及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我国汽车及动力电池企业应遵循分级分步的原则开展欧盟本地化生产经营,深度融入欧盟电动汽车产业链。为快速响应欧洲客户需求,建立高效支撑体系,企业应在当地做好充电桩安装、零部件及电池维护等售后服务。发挥我国汽车企业优势,为欧洲消费者量身打造电动智能化汽车产品,提供个性化产品及服务,在当地市场谋求新突破。鼓励国内芯片企业以合资合作形式积极推动智能化业务出海,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借助国际品牌全球供应链资源及本地化影响力快速打开欧洲市场。
三是强化自身发展,加强企业合规管理能力和品牌建设。欧盟通过《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绿色法规树立贸易壁垒,对企业自身碳管理能力提出新要求。企业应加强对碳足迹、电池回收、回收材料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以适应中国电动汽车及电池出口到欧洲的相关要求。此外,国内整车及动力电池企业出海之前,需跟踪研判最新政策法规动态,进行风险评估,以确保企业能够及时适应政策变化并保持合规。中国汽车企业应加大欧盟市场品牌推广力度,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提升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和完善欧盟售后服务体系,通过提供及时、专业的服务支持,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
(作者系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创新联盟高级研究员刘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