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能源品牌周丨以“六力模型”解读中国能源企业品牌建设

©原创 作者: 余娜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5-20 11:19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通讯员 刘子明

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在510中国品牌日•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暨能源产业品牌建设年会(2025)(以下简称“中国能源品牌周”)上正式发布了《中国能源企业品牌建设指数2025》。根据研究分析数值,会上揭晓了“中国能源企业品牌建设100强”企业。其中,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通威集团有限公司位列前十。

首创适用于能源行业的品牌建设“六力模型”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发展分会、中国人民大学国有企业形象建设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品牌研究院、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网、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业报社能源与双碳研究中心、北京韬能咨询顾问有限公司、能鸣品牌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等共同开展能源企业品牌建设指数研究课题,形成首个独具特色的中国能源企业品牌建设评价理论体系——“六力模型”。

“六力模型”由支撑力、保护力、传播力、引领力、创新力、综合力六个维度组成,其主要内容包括,由“六力”组成的6个一级指标,品牌战略、品牌规模、知识产权等13个二级指标,以及29个三级指标,构成了庞大的研究指标体系,丰富了品牌建设内涵,既保持学术严谨性,又注重实践指导价值。“六力模型”首创能源行业专属品牌评估框架,构建涵盖ESG、专利质量等29项专业指标的测评体系,破解国际话语权缺失与价值评估标准模糊等历史难题,树立行业价值衡量新标杆。

“六力模型”

百强企业头部格局竞争激烈,前十名企业变化浮动较小,国网浙江、大庆油田均上升3名,占据榜单前二;潍柴动力本届进入前十;前十中的其余公司均有浮动1-2名。腰尾部格局变动较大,百强外“杀入”或新晋企业20余家,掉出百强企业十余家;新晋企业因品牌建设举措、深度参与专项品牌活动而进入百强榜单。

相较于2024年百强企业总体得分7395,整体分值上升570。排除新增企业的分值贡献外,可以看出企业日益关注品牌,加强品牌保护,加速为公司发展赋能,在整体品牌建设上有一定的投入建设举措。392家企业品牌建设指数分值范围在在63-86之间平稳分布,指数平均分值为75.27。

2025“中国能源企业品牌建设100强”前十榜单

央企二级企业及地方国企在百强中占比超过79%,主要依托支撑力、引领力两个方面。在品牌建设方面,依托战略规划的有效合理布局、三大活动的积极参与、主导行业标准制定、承担国家战略项目等,从而获得高质量品牌建设的成果;在创新力方面,央企二级企业和地方国企相较于民营企业具有一定劣势,央企二级企业和地方国企创新投入集中于传统技术迭代,对公众市场盈利创新模式和颠覆性技术布局较弱;同时在传播力方面央企二级企业和地方国企相较于民营企业品牌市场化宣传意愿及手段不足,形成了政策背书强而公众认知较弱的现象。

在百强企业中,电力行业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企业仍然是重视品牌发展的主要行业;民营企业与央国企竞争共存,在品牌重视及建设方面快速崛起。

在评估结果分析上,《中国能源企业品牌建设指数2025》还针对26家央企集团下属二级单位分值结合其自身“六力”数据综合形成品牌建设统筹力值。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位列前三,其中,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升到第二名。

“六力模型”分项指数评价分析

从支撑力、保护力、传播力、引领力、创新力、综合力的“六力模型”来解读评价结果,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我国能源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

第一,支撑力。

央国企品牌战略规划体系建设逐渐完善。在央国企调研样本中,约98%的样本企业构建了与主业特征适配的品牌发展战略框架,其中二级单位普遍建立规划传导机制。例如,中国石化等企业在集团“品牌+”战略框架下,编制《子品牌建设实施指南》,创新建立“战略层-业务层-产品层”三级架构,通过成立品牌建设委员会、印发《品牌价值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形成“战略统筹、标准统一、资源聚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ESG治理效能有待提升。二级企业独立编制并发布ESG专项报告的比例不足20%,较央企集团存在显著落差,反映出责任传导机制存在梗阻。部分单位尚未建立ESG指标与企业战略的衔接机制,环境信息披露完整度、社会责任实践深度及公司治理透明度等核心要素呈现结构化缺失。

品牌建设体系化专业支撑不足。品牌管理职能普遍下沉至二级或三级部门,71%的样本单位未设立专职品牌管理部门,资源配置与战略地位不匹配现象突出。经费保障方面,近三年90%的企业品牌建设投入年均增长率不足5%,低于同期市场推广费用增幅12个百分点,专项经费保障力度不足问题已制约品牌战略实施效果。

品牌系列建设央国企呈现“双核驱动”特征。央国企二级单位重点培育文化(党建)品牌和项目/解决方案品牌,民企聚焦技术/产品品牌和解决方案品牌。但央国企与民企已显现战略失衡——前者聚焦党建品牌和项目类品牌建设,后者深耕技术品牌与解决方案开发,这种垂直领域的单向度布局客观上制约了品牌生态的协同发展。

样本研究企业品牌核心要素建设存在显著短板。在纳入评估的392家样本企业中,建立品牌口号、品牌金句等战略共识外化载体的企业占比不足5%,较制造业(23%)、信息技术业(31%)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央企二级企业中,仅3.2%的企业形成具有行业辨识度的品牌价值主张,且78%的单位尚未将品牌话语体系纳入战略规划文本。这种状况与世界500强企业普遍建立品牌核心语系(平均覆盖率92%)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能源企业对品牌战略要素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品牌价值传导效能亟待提升。

第二,保护力。

知识产权保护与声誉管理能力亟待提升。品大于牌,企业仍然普遍存在品质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品牌资产的问题。数据显示,逾200家企业商标注册量低于10件,超200家企业版权登记量不足10项,折射出重技术轻品牌、重产品轻产权的普遍现象。商标与版权作为核心无形资产,既是品牌建设的法律护盾,更是价值延伸的重要载体。部分企业虽在品牌建设方面持续投入,却未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战略体系,这不仅错失品牌价值多元开发机遇,更暗藏法律纠纷风险。

商标权属管理机制建设明显滞后。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且完成核心商标注册备案的企业占比不足一成,这反映出部分经营主体对无形资产价值认知存在偏差,在知识产权体系化保护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尤其在商标领域的战略性布局、规范性使用和系统性维护等环节亟待加强。

舆情管理体系建设呈现显著分化特征。在母集团企业层面,26家样本单位均已完成舆情管理体系搭建,但建设水平差异显著,成熟度评估值介于63%至85%区间;在二级单位样本数据中,超六成企业尚未构建系统化品牌舆情管理体系。现有机制多存在监测预警滞后、危机处置割裂等问题,在数字化传播环境下,舆情管理缺位正加速消解品牌无形资产价值,亟需构建“监测-响应-修复”一体化闭环管理模式。

第三,传播力。

高层品牌代言体系化建设需要加强。企业领导层作为品牌形象的核心载体,其传播行为需形成战略化运作机制。民营企业领导者普遍具备较强传播意识,善于通过行业峰会、技术论坛、公益路演等多场景发声,系统化输出企业战略愿景、技术突破及社会责任实践,构建企业家IP与品牌价值观的深度绑定。相较而言,国企领导者可借鉴“人格化传播”策略,在党媒专访、央媒专栏等权威平台强化“红色基因+市场活力”的双重叙事,提升品牌信任度。

企业需要构建多元化媒体传播模式。央国企在多媒体付费广告投放上相对克制,通常仅用于重大活动宣传,日常更侧重通过党媒央媒的战略合作及自有平台构建立体化宣传矩阵;民营企业则聚焦行业媒体进行品牌推广。宣传内容体系普遍聚焦企业核心叙事,内容场景侧重人物故事、产品创新及设施建设成果。企业需要打破固有传播模式思维,构建全维协同、价值共生的智媒传播新生态,构建差异化媒体矩阵。

加强品牌国际化传播是中国企业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战略。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尽管90%的能源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但普遍存在品牌传播手段单一、文化转化力不足的痛点。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企业立足“文化自信+数字技术赋能”双轮驱动,实现品牌传播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鸣的跨越。

第四,引领力。

在能源行业品牌建设进程中,具备政府权威认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优的标杆项目已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本次调查数据显示,90%能源企业已获得国家部委权威认定或参与标准制定,但在参与深度与主动性层面呈现显著差异。企业应强化标准引领意识,通过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品牌话语权与产业影响力的双重提升。

当前能源企业参与品牌建设类奖项的积极性上亟需提升。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在纳入评估的392家能源企业中,仅有不足26%的企业曾获得过相关奖项。这一数据凸显出企业对品牌意识培育和标杆示范效应尚未形成,亟需通过权威评价体系引导企业重视品牌价值。

“绿能星”评价活动和“能源产业品牌成果典型案例100”已成为行业公认的权威标杆,其评选结果深刻影响着产业链资源整合与市场认知。以2024年度获奖案例为例:国电电力凭借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44.61%的转型成效,斩获绿能星·“三个转变”卓越成就企业;在工程实践领域,鄂尔多斯300万千瓦光伏基地、全球首个220千伏柔性低频输电工程等12个突破性项目获得绿能星特等奖,彰显中国能源基建的全球竞争力。这些标杆案例表明,积极参与权威品牌评选已成为企业获取政策支持、技术合作和资本关注的重要途径。

第五,创新力。

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本次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企业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专利奖等国家级科技奖项,彰显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成果,在多项研究成果积累中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已从理论探索迈向实践深耕,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企业通过组织形态创新与营商环境优化形成战略协同,依托政府要素配置机制改革与产业资源重组,构建起全流程标准化服务体系。

第六,综合力。

企业固定资产规模不仅是生产能力的保障,更是品牌可信度的物质基础。在样本企业中,超千亿级营收体量的头部企业占比达11.2%,百亿规模以上的中坚力量占38.4%,但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仅维持在5.2%-8.7%区间,与营收规模形成明显落差。

企业陷入“高增长、低利润”的经营困局,其本质反映出品牌效能低下导致的价值创造能力不足。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战略,构建全局性品牌战略体系,实现品牌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协同提升。在提升品牌效能方面,通过设备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改造,可将固定资产转化为品牌技术壁垒。品牌建设本质上是一场“认知效率革命”。当品牌效能突破临界点,企业将实现从“成本定价”向“价值定价”的跃迁。

员工规模优势需转化为品牌创新动能。人才梯队建设,建立技术序列与管理序列双通道发展路径;文化认同塑造,将员工满意度转化为品牌口碑传播力;创新激励机制,对核心技术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形成“人才高地=技术领先”的品牌联想。

我国能源企业品牌资产价值与国际头部能源集团相比仍存在提升空间。本次统计的多个全球品牌价值榜单显示,达到千亿级规模的仅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极少数央企;在26家集团企业中,各榜单中上榜企业不足10家;而在中国品牌百强榜中上榜数量仍然不足10家。这反映出,当前能源行业的企业亟需将品牌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通过系统化品牌管理机制增强消费者忠诚度与品牌文化塑造力,进而实现品牌资产增值。

能源企业的品牌建设“六力模型”基于明确的研究指标、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系统化的研究体系构建,形成了一套评估与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有效工具。该模型通过多维度诊断企业品牌发展现状,帮助能源企业精准识别建设短板,明确战略方向,制定针对性策略,从而强化品牌市场竞争力。从行业视角看,该模型创新性地构建了能源企业品牌建设方法论,既为理论研究注入新思路,又为实践应用提供可操作框架,对提升行业整体品牌建设水平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随着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未来需持续优化模型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增强其对行业动态发展的适应能力,使其在能源企业品牌价值创造中发挥更大效能。


作者:余娜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