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征程上的奋斗者:坚守匠心 练就专精特新“独门绝技”

作者: 孟凡君 经晓萃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5-19 14:59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经晓萃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人物坚守岗位、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甘于奉献,推动中小企业走上了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迸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也推动和支撑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5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五位代表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600多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以专注、专业、专长见长,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强的特征,在整个产业中发挥了强链、固链、稳链的重要作用,一般都在特定领域有自己的“绝活”,为做大做强我国先进制造业添砖加瓦。

始终专注

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总要有人来守住这份匠心。”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介绍,“过去15年,我一直专注为中国机床装备上我们自主研发的刀库技术。”

刀库顾名思义,就是工业刀具的仓储中心。当一台数控机床面临复杂的加工任务的时候,刀库能够将手动换刀转化为快速精准的自动换刀,也就是机床的“弹药库”。

而工业母机是工业生产的核心设备,也是“现代工业的心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工业母机产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

“国外卖给我国的刀库都是按换刀时间跟换刀数量计算价格,我们就要想办法利用创新,把价格降下来。”陈亮说,2018年,通过183次不间断的试验,终于把核心技术陆陆续续攻克,生产的链式刀库效率大幅提升,成本跟原来对比大幅下降。

从最初的机加工工艺师做起,深耕航天领域20多年,在机械加工、电装、电缆、总装、工装设计等方面潜心打磨技术,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热工程部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杨兴德是航天领域的技能型专家。

从2019年开始,我国开展大规模的5G网络建设,涌现出了许多上市公司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童建喜所在的行业是5G通信核心器件的重要分支——微波陶瓷材料和微波元器件。微波元器件的性能关系着通信信号传输的质量,而所用的陶瓷材料又是元器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童建喜认为,作为技术人员,面对每一个难题,都是一次改进和提升的机会。据介绍,童建喜跟他的团队一起,扎根企业研发一线18年,成功开发出10余款陶瓷材料,在5G通信、网络通信以及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实现了大批量应用,为我国通信行业以及电子通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在芯片行业曾经工作了近30年,后来跨界进入了新型储能行业,他用“芯片老兵”“储能新兵”“跨界创客”三个标签来介绍自己。

葛群说:“有机会把在芯片行业30年积累的方法学和方法论,以及对于人工智能的深刻理解跨界融入到储能领域尤其是新兴储能行业,到目前能够用AI技术去发现新材料、监控生产线并保证产品品质的原因,是坚信所做的事情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方向。”

锐意创新

把“绝活”转化为前行动力

目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引领创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当天记者见面会上,多位代表谈到了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话题。

产品研发从实验室成功走向市场并获得规模化应用,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创新,是奋斗者练就“独门绝技”的关键。产业发展每个环节的提质升级都离不开创新突破,一线奋斗者唯有通过创新才能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陈亮认为,对于企业“独门绝技”的理解,主要从两方面来看:第一,专注于产品技术创新。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单纯的刀库生产组装企业,突破了刀库重要零件加工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难题,并且长期跟各大类高校院所保持合作关系,持续提升科技研发及创新能力。第二,专注于细分领域,不盲目扩张。从公司成立至今所有的投资都聚焦在数控机床领域,并且坚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工人的技能,保证核心团队的稳定。

在自主陶瓷材料研发以及产业化应用领域,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练就了两项“独门绝技”:

一是对技术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童建喜表示,通过建立材料周例会制度,定期总结经验,分析研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项工作15年来从未间断。2019年底,他带领研发团队以及保障团队一起紧密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在6个月时间内完成了5G基站元器件材料开发以及100多款新产品的研制,产品都取得了批量稳定化的应用。

二是对技术传承的匠心坚守。童建喜介绍,公司研究院研发团队有一位87岁老教授,目前仍坚持做研发指导工作,传授的经验形成了标准化手册,帮助年轻工程师把试错成本降低50%以上。正是这种代际传承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稳步前行。

童建喜说:“与其说是‘独门绝技’,不如说是企业在细分行业30年的长期深耕,更离不开企业对基础材料研发工作的持续支持,他会继续接过这一棒,把‘绝活’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运营资深总监夏梦莹,是新药临床试验的团队负责人。夏梦莹说:“传统的生物单抗药物只能作用于一个关键的疾病治疗靶点,我们研发的新一代双抗药物,可以同时作用于两个疾病关键靶点。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同时有两个途径去攻克肿瘤细胞建立的‘保护伞’。”

生物制药研发行业在国际上竞争非常激烈,是一个细分领域多、科技迭代快的行业,需要持续的技术攻关来获得科研创新成果。夏梦莹说:“公司的‘绝活’就是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出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药品。”

夏梦莹介绍,自从她加入康方生物以来,一共参与和负责了11个创新药物在全国范围的临床开发,目前已经研发上市的两款创新药,均被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

扎根一线

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近几年来,我国完善了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目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近九成是制造业企业,超八成分布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超九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

与此同时,广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等方面全面开花,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他们扎根产业一线,正源源不断为中国制造注入创新活力。

多年来,杨兴德就参与了很多颗卫星总装。

杨兴德介绍,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卫星有很多种,他主要负责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总装工艺工作,像是给地球装上“透视眼”,能穿云透雾,进行全方位的观测,在国土监测、应急救灾等领域起着关键作用。

作为参与了很多型号卫星研制的技术工作者,每当一个型号卫星立项之后,杨兴德除了完成相关的基础性工作,还与骨干们一同进行技术难关的攻克。多年来,杨兴德带领团队参与的很多颗卫星总装,突破实现了多个“国内首颗”,比如泰景四号01星是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遥感卫星。

杨兴德说:“每当仰望星空,我知道自己亲手参与制造的卫星正服务国土监测、减灾救灾等事业,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无锡创业初始,面临进口刀库高昂的价格,陈亮毅然决定:“我们要自主研发!”陈亮介绍,当时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刀库技术里面的短板弱项。2018年除夕夜,他带领着研发团队在寒冷的车间里,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取得了重要突破。产品不仅性能好,成本也大幅下降。

童建喜也认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始终面向行业的发展方向,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要先做好规划再开展细节攻关,要依靠团队来发挥集体的智慧。

从芯片行业到人工智能,最后跨界进入新型储能行业,葛群不断接受新的变化、新的技术。葛群表示,除了受父辈“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影响的个人情怀外,他认为,当下也是新技术赋能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葛群说:“当前,整个世界包括中国都处在巨大变革的历史机遇期。在这个历史机遇期,如何能够用好跨界融合的力量,是帮助传统行业、成熟行业得到更强的体格和更高的发展效率的途径之一。”

作者:孟凡君 经晓萃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