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左宗鑫
中美关税博弈按下“暂停键”。这一重大转变,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下,成为影响世界经济走向的关键变量,其后续效应将在多个层面逐步显现,深刻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与经济秩序。
短期内关税调整会迅速显现
此次关税调整在多个层面引发连锁反应。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其蕴含着三重重要影响:
在需求传导方面,出口导向型行业(如家电、纺织)订单回暖,带动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提升,间接激活上下游供应链活力,形成需求、生产的正向循环。
在结构升级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壁垒降低,国际合作深化,推动国内产业链向高端跃迁,传统制造业加速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在市场信心方面,经贸关系缓和增强外资信心,跨境资本流动趋于稳定,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收窄,为国内政策调整提供更大空间。
不过,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关税调整的感受和预期也存在差异。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促进委员会副秘书长陈标表示,关税政策调整的对外贸企业积极影响在短期内会迅速显现。
在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看来,短期内关税调整直接刺激出口,为企业带来实在的经济效益。
“将关税缓和期转化为转型升级战略机遇期”
5月12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主持召开外贸企业圆桌会,汇聚12家外贸企业、6家进出口商会代表等,共商外贸发展良策。
专家对相关政策举措的解读,揭示了其背后的深远意义。陈标指出,商务部推出的金融支持政策可以大幅降低中小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时面临的风险,让中小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中更有底气、更具可行性。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跨境电商试点工作持续推进,特别是“丝路电商”等创新渠道,打破了传统贸易壁垒的束缚,助力中小企业直接触达终端消费者,重塑贸易格局。
北京前沿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陆峰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在贸易多元化效果上,政策的引导作用正逐步显现。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特别提醒,尽管关税实现阶段性调整,但当前关税水平仍显著高于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前,中美贸易尚未完全回归“正常轨道”。周清杰指出,90天的部分关税暂停加征仅为谈判窗口期,未来经贸关系仍存在不确定性。
“企业需警惕政策波动风险,避免对短期红利产生路径依赖,应将关税缓和期转化为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周清杰说。
企业谋划多元应对策略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中,企业如何破局成为关键。
广东省企业品牌品促会执行会长、广州万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运平的感受则更贴近企业实际。彭运平向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在4月时,中美两国脱钩断链风险较高,企业一度对供应链稳定性感到担忧。而5月的关税调整,企业的紧张情绪得到明显缓解。”
周清杰表示,企业应利用关税缓和期优化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开拓欧洲、拉美、“一带一路”等多元市场。
在美国有多年经营业务的万孚生物采取了类似的战略布局。彭运平向中国工业报记者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在俄罗斯,菲律宾分别设立了分公司,并加大在金砖国家或者‘一带一路’国家的业务布局,以降低、分摊美国业务对公司的影响。”
王鹏则强调技术自主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王鹏认为,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摆脱外部技术限制。同时,推动技术与国际化标准接轨,不仅能提升产品质量,还能形成技术与成本的双重竞争优势。
广东省品牌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造纸协会副监事长夏均华表示,企业应该更加坚定走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走专精特新路线,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