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背景下,我国科技金融政策体系迎来重要升级。近日,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其中关于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的突破性政策尤为引人注目。这项由金融监管总局自今年3月率先试点的政策创新,正在全国18个试点城市加速落地,为科技企业并购注入金融活水。
前金融从业者、现深圳东风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双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资金成为支撑科技企业高强度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整合的核心要素。《政策举措》的发布释放出加快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的强烈信号。
对此,某投资机构投资经理黄先生对中国工业报表示,这项政策下并购市场活跃度将显著提升,为科创企业提供了除IPO外的重要退出通道,有利于VC/PE机构实现投资回报,继而促进其投资新的创业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贷款比例与期限双维度松绑 破解融资瓶颈
早在今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就已组织开展适度放款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是点工作。对于“控股型”并购,试点将贷款占企业并购交易额“不应高于60%”放宽至“不应高于80%”,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放宽至“一般不超过十年”。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正在修订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将尽快出台实施,进一步释放并购贷款的潜力,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科技企业尤其是处于成长期和扩张期的企业,普遍面临三大资金难题:融资门槛高、并购杠杆低、还款周期短。传统并购贷款限制贷款比例不超过60%,且贷款期限多为3—5年,使得科技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筹措大量自有资金,资本杠杆效应难以发挥。
胡双认为,此次试点政策一方面将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比例提升至80%,有效降低了科技企业的资金门槛,自筹压力从40%大幅下降至20%;另一方面,贷款期限延长至10年,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贴合其长研发周期的还款节奏,缓解了资金回笼慢、整合周期长所带来的财务压力。
期限的延长则体现了对科技产业规律的尊重。科技并购往往需要3-5年的整合期,加上后续研发投入,7年还款期限常导致企业面临"研发未果、还款已至"的窘境。以北京银行为某民营上市科企发放的并购贷款为例,贷款比例达77.46%,期限10年,大幅提升了企业财务弹性,有利于其聚焦技术整合与商业拓展,而不是在短期偿债中“捉襟见肘”。
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对中国工业报表示,政策适配高风险特性,针对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大、盈利慢的特征,提供更灵活的财务安排,助力长期技术攻关。
胡双分析,并购不仅是企业扩张的手段,更是推动技术融合、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路径。新政的出台,将为具有创新潜力的科技企业打开“整合—转化—增值”的快速通道。特别是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质技术团队与成果通过市场化并购实现高效配置,能更快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更高的贷款杠杆、更长的贷款周期,让科技企业能够腾出更多资源投入到对收购标的的整合中,包括技术协同、产品线拓展、渠道融合等,从而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并购重组是科技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此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开展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工作,延长期限、提高比例,有助于并购贷款加快落地,更好地满足科技企业并购融资需求。由于不同并购项目投资回报期有所不同,部分科技并购项目整合较复杂,产生协同效应时间较长,因而将并购贷款期限从不超过7年延长至不超过10年,更加符合科技企业并购实际情况。考虑到银行贷款是科技企业并购交易的重要融资方式,将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的比例从60%提高到80%,有助于满足科技企业兼并重组的实际需要。《政策举措》提出选择在部分商业银行和试点城市开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再次强调并购贷款试点相关工作。
政策试点与市场实践“双轮驱动”
金融监管总局精心遴选的18个试点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创新集群"特征。从北京、上海等科技创新中心,到青岛、成都等区域创新高地,这些城市共同特点是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并购交易活跃。
试点银行体系同样体现差异化布局。既包括工行等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有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还有北京银行等城商行,形成多层次服务网络。各银行需满足监管评级良好、并购贷款专业团队完备等硬性条件,确保风险可控。
目前,全国18个科技金融资源活跃城市和多家试点银行已完成“首单”业务落地,显示出政策正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融供给。例如,青岛首批两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业务于3月12日落地,授信金额1.83亿元。3月14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发放4.1亿元并购贷款,期限10年,正是对区域内科技企业“长投+慢收”特性的精准回应。
葛林波表示,试点聚焦18个科技资源密集城市,引导资金向高潜力企业集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胡双表示,未来,在政策持续深化、试点成果扩大的推动下,科技企业的融资生态将发生质的改变,从“难融资、贵融资”向“敢投、愿投、能投”转变,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
此外,科技企业并购贷款风险高、金额大,要求银行不仅具备传统金融风险识别能力,更要具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融合、企业成长潜力等多维度评估能力。
某试点银行透露,其已开发科技企业专属评级模型,将专利质量、研发团队稳定性等纳入评估,并设置每季度现场核查制度。
“此次政策强调“建立差异化信贷评价体系”和“培养科技金融人才”,也是推动银行向“懂技术、懂企业、懂市场”的科技金融机构转型。”胡双认为,这既是对银行风控与专业能力的倒逼机制,也是长期建设科技金融生态的必要路径。可预见的是,随着政策落地、机制完善,一批具有科技金融专业能力的银行将在试点城市脱颖而出,成为科技企业长周期成长的稳定资金伙伴。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督促试点银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制定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工作细则,健全差异化的信贷评价体系,强化贷款资金用途监控,培养具有科技行业背景、企业并购专业知识的科技金融人才队伍,为科技企业并购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业内专家指出,这种"政策试点-快速推广"的模式,既保持了风险可控,又确保了政策红利及时释放。科技金融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正在加速形成。在精准滴灌与风险防范的平衡中,中国科技企业正获得更适配的金融支持,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积蓄力量。
胡双认为,科技企业的本质是未来价值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而科技金融的使命,正是在当下为未来赋能。本轮并购贷款试点,不仅是政策松绑,更是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的深层体现。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更多科创企业将具备跨越技术“死亡谷”和商业化“鸿沟”的能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对中国工业报则认为,科技金融概念,已经有几十年了,这几年把科技金融放在了第一,是重新激活了这个概念。所谓科技金融,从融资的角度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银行也在融资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他认为要对数科企业进行迭代更新才能真正发挥科技金融的作用。
请输入验证码